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火焰层结构及温度、浓度分布
在火焰锋面上取一单位微元,对于一维带化学反应的稳定层 流流动,其基本方程为: u 0u0 0 Sn m pup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p≈常数 能量方程(微元体本身热焓的变化等于传导的热量加上化学反应生成的 热量) dT d dT 0u0Cp wQ
本生火焰示意图
1—内锥面;2—外锥面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正锥体, 并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这样,便可测得层流 火焰传播速度的平均值,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当混合气出流稳定时,按连续方程有 0 F m 0n Ff 0 Sn Ff
0
式中 F0——燃烧器出口截面积; υm——燃气-空气混合物在燃烧器出口处的平均流速; Sn——平均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Ff——火焰的内锥表面积。
d2 y 2 wQ 0 dx
其边界条件是
x 0, T Ti ; x , T Tm ,
2
dT 0 dx
dT 2 乘式 dx
2 d dT dT d T 2 2 dx dx d x dx
图2-22 火焰传播速度与管径 的关系
管子法测得的可见火焰传播速度与燃气空气混 合物成分的关系(d=25.4mm)
l—氢;2—水煤气;3—一氧化碳;4—乙烯;5—炼焦煤气;6—乙烷; 7—甲烷;8—高压富氧化煤气
2、皂泡法 将已知成分的可燃均匀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在中心用电 点火化点燃中心部分的混合气,形成的火焰面能自由传播 (气体可自由膨胀),在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 焰面。用光学方法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皂泡起始半径和膨胀后的半径,以 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肥皂液蒸发对混合气湿度的影响。 某些碳氢燃料对皂泡膜的渗透性、皂泡球状焰面的曲率变 化以及湍流脉动等因素,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 另一种类似的方法是球形炸弹法。球弹中可燃混合气点燃 后火焰扩散时其内部压力逐步升高。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 和球状焰面的尺寸,可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Sn
2 wQdT
02Cp2 Tm T0
T0
2
w 表示在Tm~T0之间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1.
2.
3.
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可看作是可燃混合物的主要特性,从 中可以得出如下定性结论: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平均热导率的平方根成正比,与热 容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气体混合 物的物理常数有关。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差值(Ti-T0)的减小而增加,若 将气体预热到Ti,则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就会趋向于无穷 大。 可燃混合物的热效应及化学反应速率显著地影响着层流 火焰传播速度。 可燃混合物的过剩空气系数亦将影响其层流火焰传播速 度,当α>1或α<1时都会降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后积分(下标“Ⅱ”表示反应区)
2 Tm dT wQdT T i dx
dT dT d x d x I
Sn
2 wQdT
Tm
02Cp2 Ti T0
Tm
Ti
2
Ti为未知,进一步变换可得
2 2 Sn 2Qw 0 Cp Tm T0
静止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锋面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气体的粘性、热气体 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如果管子相当长,那么火焰锋面在移动了大约5~10倍管 径的距离之后,便明显开始加速,最后形成速度很高的 (达每秒几千米)高速波,这就是爆振波。 如果将可燃混合物臵于一个封闭的容器内,氧化反应释放 出的热量会导致容器内压力上升,反应速率越大,则压力 上升越快,压力上升又会进一步加快反应速率,导致压力 不断升高,如果容器不能承受其压力就会爆裂开来,这种 伴随着压力不断上升的燃烧现象称之为爆炸。 正常燃烧属于稳定态燃烧,可视为等压过程;而爆振和爆 炸属不稳定态燃烧,是靠气体的膨胀来局部压缩未燃气体 而形成的冲击波。在民用燃具和燃气工业炉中,燃气的燃 烧均属于正常燃烧。
Powling燃烧器
l—锥形火焰;2—平面火焰;3—Powling火焰
不同方法Sn测定值的比较
四、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通过分析火焰传播速度公式,可以定性地了解到可燃混合 气的初温、压力、燃气浓度及热值等物理化学参数对火焰 传播速度的影响 1. 混合气比例的影响 燃气-空气混合物中,火焰传播速度与混合物内的燃气含 量直接有关。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变化时,Sn 也随之变 化。由图可见,所有单一燃气或混合燃气的Sn值随混合物 中燃气含量变化的曲线均呈倒U形,中间最大,两侧变小 直至最小值,接近于最小值的含量即为混合物着火浓度的 上限和下限。当混合物中的燃气含量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 时,由于反应释放热量不足而使火焰传播停止。 实验观测表明,以空气作为氧化剂时, Sn最大值是在燃气 含量略高于化学计量比时出现的。其原因是当混合物中燃 气含量略高时,火焰中H、OH等自由基的浓度较大,链 反应的断链率较小所致。对于大多数火焰,当混合比接近 于化学计量比时,火焰燃烧速度最大,一般认为火焰温度 达到最高时,其传播速度也最大。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1—燃烧产物;2—新鲜混气;3—部分燃尽气体
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不能用精确的理论公式来计算。通常是 依靠实验方法测得单一燃气或混合燃气在一定条件下的Sn 值,有时也可依照经验公式和实验数据计算混合气的火焰 传播速度。 尚缺少完全符合Sn定义的测定方法。精确测量Sn的困难在 于几乎不可能得到严格的平面状火焰面。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1、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测定时,用电影 摄影机摄下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已知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 与实物的转换的比例,就可算出可见火焰传播速度Sv。在 这种情况下,底片上留下的是倾斜的迹印,根据倾斜角可 以确定任何瞬间的火焰传播速度。

dx
dx
dx
对于绝热条件,火焰的边界条件为
dT x , T T0 ; y y0 ; 0 dx dT x , T Tm ; y 0; 0 dx
为求定Sn(u0),提出了一种分区近似解法,把火焰分成预热区 和反应区。在预热区中忽略化学反应的影响,在反应区中略 去能量方程中温度的一阶导数项。 预热区中的能量方程为 dT d dT 0 Sn Cp
(二)、动力法测定Sn 1、本生火焰法图 本生火焰由内锥和外锥两层焰面 组成,内锥面由燃气与预先混合 的空气进行燃烧反应而形成的, 静止的内锥焰面说明了内锥表面 上各点的Sn(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 气流的法向分速度υn是平衡的。 内锥面上每一点的速度存在以下 关系。
Sn cos n

通过火焰内锥的流线分布情况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沿燃烧器截面 的分布
2、平面火焰法 Powling燃烧器和Mache-Hebra喷嘴可提供平面和盘状火 焰,此类火焰的面积比较容易精确测量。可燃均匀混合气 进入直径较大的圆管,通过装在管口的多孔板或蜂窝格及 整流网等,形成出口平面处速度的均匀分布。点燃混合气, 即可在管口下游一定位臵形成一平面火焰。管口四周用惰 性气体将火焰包围,用以限定火焰面的大小。只要准确测 得火焰平面的面积和混合气流量,即可求得层流火焰传播 速度(Sn=Lmix/Ff)。 此法的优点是火焰的发光区、浓度梯度最大处等都重叠在 同一平面上,因而用不同方法测量结果是一致的。气流速 度(即火焰传播速度)也可用颗粒跟踪方法或激光测速法测 定。


若可燃混合气在一管内流动,其速度是均匀分布的,形 成一平整的火焰锋面。如Sn=u,则气流速度与火焰传播 速度相平衡,火焰面便驻定不动。这是流动可燃混合气 稳定燃烧的必要条件。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第一是热理论,它认为控制火焰传播 的主要是从反应区向未燃气体的热传导。第二是扩散理 论,认为来自反应区的链载体的逆向扩散是控制层流火 焰传播的主要因素。第三是综合理论,即认为热传导和 活性中心的扩散对火焰的传播可能同等重要。大多数火 焰中,由于存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因此传热和传质 现象交错地存在着,很难分清主次。下面介绍由泽尔多 维奇等人提出的热理论。


管径越大,管壁散热对火焰传播 速度的影响越小,如焰面不发生 皱曲,则随着管径的增大火焰传 播速度上升,并趋向于极限值Sn。 但实际上管径增大时焰面要发生 皱曲。管径越大,焰面皱曲越烈, 因而Sv值随管径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当管径小到某一极限值时,向管 壁的散热大到火焰无法传播的程 度,这时的管径称为临界直径dc。 临界直径在工程上是有意义的, 可利用孔径小于临界直径值的金 属网制止火焰通过。
dx dx dx
其边界条件是
dT x , T T0 , 0 dx
假定Ti是预热区和反应区交界处(温度曲线曲率变化点)的温度, 从T0到Ti进行积分, (下标“I”表示预热区) dT 0 Sn Cp Ti T0
dx I

反应区的能量方程为
第四章
火焰传播理论
一、层流火焰传播机理


在工程应用中,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法是先引入外部热源, 使局部先行着火,然后点燃部分向未燃部分输送热量及生 成活性中心,使其相继着火燃烧。 在可燃混合物中放入点火源点火时,产生局部燃烧反应而 形成点源火焰。由于反应释放的热量和生成的自由基等活 性中心向四周扩散传输,使紧挨着的一层未燃气体着火、 燃烧,形成一层新的火焰。反应依次往外扩张,形成瞬时 的球形火焰面。此火焰面的移动速度称为层流火焰传播速 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度),简 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面即为 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