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3、知道真菌的繁殖方式。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霉菌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与思考”入手,了解常见真菌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特点,推测真菌的营养方式。
2、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地生活。
教学要点:
重点及确定依据:
1、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确定依据:多媒体图片,及观察和思考
难点及突破依据:
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突破依据:分析、举例、创新、拓展等。
课前准备:发霉的馒头、变质的橘皮、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变质的牛奶、烧杯、酒精灯、吸管、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松软可口的馒头,香喷喷的面包,醇香提神的酒这些食物制作过程中都少不了酵母菌帮助。
假如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医生会给你开些酵母片,帮助你的胃进行消化,所以人们称酵母菌为“发酵之母”。
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知道酵母菌又属于哪一种生物吗?下面将带你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问题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教师提问:
1、腐烂的水果会散发出淡淡的酒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2、在餐桌上常有蘑菇和木耳等,它们是植物吗?若不是植物又哪类生物?
学生讨论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探究:
1、各种各样的真菌。
(1)多细胞的真菌。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真菌的形态和指导学生进入“观察与思考”观看图片并用放大镜观察课前准备的橘皮、面包片上的青霉和曲霉,并阅读教材,师生互动,共同在讨论p62页的三个讨论题。
教师补充:①青霉和曲霉的比较可以通过下表去学习。
②构成真菌主要结构是什么? 点拨:菌丝。
不同真菌的菌丝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透明,有的是绿色,有的是黑色)
③构成霉菌菌丝的细胞和细菌细胞有什么不同?(有细胞核)
学生质疑:观察蘑菇的形态,说说蘑菇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和霉菌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回答:霉菌是多细胞生物,而细菌的每个细胞都是单独的生命体。
不过也有单细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它虽然单细胞生命,单细胞的结构和霉菌是相同的。
▲: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没有叶绿体。
老师强调:青霉和曲霉的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它们和蘑菇一样都是多细胞的生物,每个细胞都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单细胞真菌。
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单细胞生物---酵母菌,并思考:
①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
②酵母菌的细胞包含那些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③根据酵母菌的结构,你能推测其营养方式吗?(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替用现成的有机物,其营养方式为异养)
教师强调:真菌种类很多,既有单细胞的生物也有多细胞的生物,真菌细胞内都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拓展:摸一摸真菌菌丝扎进面包或柑橘的地方,和没长霉的地方比较,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点拨:长了霉的地方很软,因为菌丝分泌的物质将面包或柑橘分解了。
小结:真菌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探究真菌繁殖的过程: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蘑菇是怎样繁殖后代的?青霉、曲霉和蘑菇的繁殖方式一样吗?
②孢子落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③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作答:①蘑菇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孢子数量很多,个体小而轻,若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就会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三个繁殖方式一样)。
②孢子发育成新个体需要以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
物,只有条件适宜,孢子才能够萌发成新个体。
③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可以用于食用菌养殖以及防止粮食,衣物等发霉。
教师强调:青霉、曲霉和蘑菇等各种各样的真菌都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繁殖后代的,孢子飘散在各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2)学生质疑:细菌和真菌同属于菌类应该如何区别它们?
教师让学生回忆细菌的主要特征,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小组内讨论后得出结论(用表格的形式展示):
3、制作孢子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孢子印的制作图解几部分孢子印,并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是如何制作孢子印的?你制作的孢子印成什么形状?什么颜
色?
②通过制作孢子印,可以看到孢子长在什么地方?数量有多少?想一
想?真菌孢子的大小和颜色是不是都一样?
有的同学制作孢子印没有成功,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习小组间交流自己的具体做法,形成结论,然后班内展示:
教师强调:制作孢子印时,一定要选取成熟而新鲜的蘑菇,最好在养殖厂直接采摘,因为市场上购买的蘑菇几经周折,孢子已经散落了很多,这样制作的孢子印往往不明显。
四、归纳提升:
1、真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结构比较表如下:
2、为什么菌丝的颜色不同呢?=>菌丝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菌丝顶端一个个小圆球的颜色不同,这些小圆球也是一个个细胞。
不过他们和构成菌丝的细胞不同,这些细胞可以随空气散播到各处,一但遇到适宜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霉菌个体。
这些细胞就叫做孢子。
不同种类蘑菇的孢子形成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样的。
五、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真菌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腐生生活
B、都有菌丝
C、细胞内不含叶绿体
2、下列各组生物中,主要营孢子生殖的是()
A、蘑菇
B、酵母菌
C、球菌和杆菌
3、下列各种真菌属于单细胞结构的是()
A、青霉
B、酵母菌
C、牛肝菌
4、真菌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呼吸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营养方式不同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香菇、木耳、牛肝菌、灵芝等。
二、真菌:
1、真菌的种类:单细胞个体如酵母菌,多细胞个体如蘑菇等。
2、真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等。
3、主要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4、真菌的营养方式:不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有腐生和寄生两种方式。
5、真菌的繁殖:①孢子生殖:↓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条件是一定的温度、湿度、丰富的有机物。
②出芽生殖。
三、制作孢子印。
教学反思:真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课要点是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认识真菌的结构,通过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真菌的结构,自己推测真菌的营养方式。
因此,观察材料的准备很重要。
课前先要准备好橘子皮和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以便学生用放大镜就能容易的观察到真菌的菌丝,甚至孢子。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得出真菌是由菌丝构成的,在直立菌丝的顶端有孢子的结论。
而且通过观察,学生对青霉和曲霉颜色的区别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曲霉,发霉的面包片颜色多种多样,有黑色、黄色、红色、绿色等。
通过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做蘑菇孢子印来学习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这种方法学生兴趣大、印象深、课堂参与率高。
但要让学生真正做好孢子印并不简单,老师自己要提前一周先做,一般要买新鲜的蘑菇等,去掉菌柄,盖在浅颜色的纸上,一次最好做5---10个,因为并不是每个蘑菇都有完整的孢子,所以要多做几个。
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总结制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