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课件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课件
三.民族乐派
1.出现
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的俄国和东欧出现了弦扬本民族 特性的民族乐派。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 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 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 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 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 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祖国、民族 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 责任感。
比才在巴黎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除创作歌剧
外,还创作大型管弦乐曲,先后发表交响幻想曲《罗 马的回快》和序曲《祖国》等。比才的歌剧作品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他善于创造独具风格的 曲调,善于以改变调性、灵活运用主导动机等手法加 强表现国。他的乐器作品常以生动新颖、富于光彩而 著称。
《茶花女》剧照
(1)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
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 《茶花女》(1853年创作),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 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 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 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歌剧音乐细腻的心理 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歌剧《卡门》简介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3月,《卡门》上演未 获成功,比才去世后,《卡门》的价值逐渐为人所理解,被认 为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比才的最后 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 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 豪塞 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 卡爱拉。后来唐· 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 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 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 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 豪塞的剑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 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 罕见的、可贵的。剧中真实地表现底层平民的生活。剧中西班 牙民间音乐的色彩与法国喜歌剧的手法交相辉映,鲜明的抒情 与强烈的戏剧性熔于一炉,使这部剧成为世界舞台上演率最高 的剧目之一。
(二)19世纪欧洲歌剧 1.何为歌剧——随着器乐音乐的发展,人们把上部声部 以外的声部都看成是伴奏。后来人们力图把诗歌和音乐 紧密相连,产生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把 神话故事编成一种近似说话的歌唱,力求恢复古代朴简 的风格,在宫廷中上不演,称之为歌剧。大约1600年左 右歌剧诞生。它打破了音乐的平衡,音乐中心转移。 2.19世纪欧洲歌剧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音乐是什么?
音乐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 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 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 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养 和能力。
贝多芬故居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社会背景
(1)经济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
貌发生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大 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 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 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 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2)各国面临问题不同: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便音乐的发 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48年欧洲革命、19世纪六七年代的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等重大事件,各国国情不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 不同:法国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德、意要完成国家统 一;俄国要消灭农奴制等。在这种背景下,民主主义思想的音乐 家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及自己的追求倾注在音乐的创作中,使 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出多样性和民族性。
彼得·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
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 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 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 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 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 创作 。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 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激动难抑涕 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 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 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 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 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 爱。
2.19世纪音乐流派与杰作
(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
1.兴起和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 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 2.主要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感情热烈 而奔放;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族乐派 3.代表人物及作品 德意志的“乐圣”——贝多芬;奥地利的“圆舞曲之 王”——约翰施特劳斯
乔治· 比才
乔治· 比才(Georges Bizet,1838- 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4岁 学音乐,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到 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 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 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 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 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 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 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 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 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 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 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 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 成就。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 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 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 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音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 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音乐以生动活泼有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 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 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内涵,通过音乐 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对人们产生政治思想和道 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音乐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就让我们敞开心怀来面对吧。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歌咏团体不断涌现,一大 批音乐家在枪炮声的伴奏下,创作了许多令人 热情沸腾、斗志昂扬的群众歌曲;各种音乐会 的举办,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将各地流亡到大 后方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组织起来,开展 了广泛的抗日文艺会演、义演。 抗战的文化活动,它在动员群众,宣传抗日, 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种 文化新气象,充分反映出抗战前期中国人民昂 扬的精神风貌。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何谓民族音乐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 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 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 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 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 族乐派诞生了。 •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对世界音乐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 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 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 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 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 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 柯萨科夫、 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 •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 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 乐空前繁荣。
高尚健康的音乐有助于培养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音乐对人的 精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不健康粗俗的音 乐可能导致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致混乱。
兴于诗,立于礼,成天乐。——孔子
你可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那故事颂扬了俞伯牙高超的演 技,也颂扬了种子期非凡的审美才能,更颂扬了真挚而纯洁的友 情。 你应该知道诸葛亮身居空城,面对敌兵压境,却在城楼饮酒抚琴 的故事。他之所以能够退却敌兵,当然是因为他的深谋远虑,智 慧过人。 你可能不知道,钢琴家伊坦莎经常应列宁之邀去演奏钢琴。每当 伊坦莎坐在琴凳上,从不询问列宁便会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 曲》。因为列宁对这首乐曲爱之颇深。列宁曾经说过:“我不知 道有没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了,我简直每天都想听它。 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情 想,人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 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 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 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 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 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 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 “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 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 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 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 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 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 阿芒的爱情, 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 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