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11经济2班王冬阁摘要: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近代历史最伟大的篇章,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的家乡—河南省淮阳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了解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变化,本人利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走访、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等对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作了此次调研。

本文是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形成的调查报告,论述了淮阳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切实成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淮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成就引言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华大地告别了一穷二白的状况,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河南省淮阳县的发展变化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河南淮阳县发展变化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

正文一、淮阳县概况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居周口地区之腹,地处淮海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

淮阳盛产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玉米,粮、棉、油产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居河南省领先地位,是全国油料生产五强县和淮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

目前,淮阳工业迅猛发展,已建立以塑料、纺织、食品、皮革、医药、化工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降解地膜、彩条布、PVC塑胶管、万吨皂素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E管材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形成生产规模。

西气东输燃气管道过境,并在县城西部开口,一批“气代煤”、“气代油”项目,正在筹建。

现代化的交通线路为淮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淮阳东靠京九,西依京广,南临漯阜,北枕陇海,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80公里。

南洛、大广、商周、三条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穿境而过,省际、县际及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沙河枢纽工程的竣工,使水上运输由沙河入淮河、长江,直达项城市区、南京和上海。

全县电力充沛 , 程控电话连接城乡,直通国内外。

淮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

他造干戈、饰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后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

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

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

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得益于厚重的人文底蕴,淮阳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太昊陵、龙湖、平粮台遗址遗址等重要旅游景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淮阳县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淮阳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70亿元,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34.1:45.5: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8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支出35亿元,分别增长13%、52.2%。

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分别增长12%、13.5%。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32.4%;第二产业增加值26.31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9.99亿元,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亿元,增长30.7%。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6.4%。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8亿元,分别增长14.19%和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7.5亿元,增长17.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8元,增长32%。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进一步扩充工业经济总量,以塑料制品、棉花纺织、医药制品、食品加工、皮革加工、木材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项目为重点,新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12.33亿元。

加快国企改制步伐,重点解决了龙都制药厂、申龙公司的债务问题,完善卫生材料厂、砖瓦厂的破产程序,催生6个粮食企业,激活部分国有企业的活力。

狠抓安全生产,全年事故发生率比上年下降75%,事故死亡率下降62%,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全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8.6%;实现工业增加值21.74亿元,产销率达102%。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0。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32.4%,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661.8万元,农业税税率下降3个百分点。

巩固优质小麦、花生、芦笋、楸树、烟叶、黄花菜及其他果蔬、花木等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淮周路生态农业长廊。

大力发展牧畜养殖业,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达2700多个,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1%,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改造古蔡河和55个百亩除涝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30多公顷,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申龙纺织、宏达脱水及刘振屯板材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开发沼气能源,在王店乡大李村建立周口市农村沼气推广示范点,全县新建沼气池210个、在建50个,有力推动了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利用。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争取到全省小额信贷试点县,新上财政扶贫项目44个、以工代赈项目16个,投入资金1489万元。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年共筛选、运作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55个,其中工业类27个、农业类4个、城市基础设施类11个、交通能源类4个、商贸流通类4个、社会事业类5个,合同金额19.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27亿元。

在全市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督察评议验收中名列第一。

文化旅游城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走“以城建带旅游,以旅游促城建”的路子,全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6亿元,同比增长114.3%。

积极争创旅游品牌,提高淮阳知名度。

被省政府定为全省8个旅游业重点发展县之一,太昊陵被定为全省5大重点建设景区之一。

全年全县各类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门票收入738万元,增长75.7%。

加强出口创汇和劳务输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交货值2931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499万美元,占市下达任务的116%;劳务输出23万人次,创收5亿多元。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开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巩固基础教育,淮阳一中被命名为国家外语教学实验学校;加强卫生建设,高标准完成既往有偿献血人员普查登记等任务;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年发放“三金”3462万元,安排下岗职工5700人,救助农村特困群众4940户、14035人;启动百村综合整顿治理工程,推动农村大局稳定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储备,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线贯通了总长28公里的二环路,拉出了5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拓展了淮阳县城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面改造了老城区,开发了新城区,修建了羲皇文化广场,基本恢复了太昊陵原貌;美化、绿化、亮化了龙湖风景区,打通了内环湖观光大道,修建了外环湖路,使内湖相通、外湖相连,龙湖风景区整体提升了品位。

完成了长达15公里的龙都路和东环路、南环路、进步北大街绿化改造,人均绿地面积增至16.5平方米。

完善了城市供水和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城市面貌大大改观,水清、路畅、草绿、花妍,白天美,晚上亮,人居环境更加良。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省旅游规划把淮阳确定为五大旅游区东部寻根与宗教文化旅游组团的中心城市,被省文明委命名表彰“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

近年来,修缮了画卦台、弦歌台等景点,拆迁近1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恢复了太昊陵875的占地面积,恢复了部分原有古建筑。

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姓氏文化寻根游活动和每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会,开创了旅游业发展“春季朝祖会,秋季寻根游”和两年一届的中华姓氏文化节新格局,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该县的对外开放水平,增添了淮阳旅游业的魅力,展示了淮阳新形象,提高了淮阳知名度。

2005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百万人,门票收入超过一千万元,相关收入突破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