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倾慕、榜样和偶像崇拜这些概念真的是一个意思吗?对方辩友刚才说得很漂亮,但是对一个辩题深入的探讨,前提是对每一个群体,是对每一个物体的本质有清晰地划定。
青春成长的本质是什么?对孩子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从感性,本能逐步走向理性,理性精神最终确立的过程。
青春偶像崇拜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迷恋和追随,这种迷恋背后带来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沦丧,带来的是自我判断能力的下降,两件事情的本质都是背道而驰,怎么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青春偶像靠什么吸引孩子呢?浙大潘一和教授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一点五的孩子认为偶像首要具备的条件是外形个性。
仅百分之11的孩子认为对社会的贡献才最重要,而娱乐新闻中最多最显眼的永远是绯闻八卦,也正好彰显了粉丝的兴趣点,可见孩子对青春偶像的崇拜容易肤浅、流于表面。
难以汲取成长的养分。
孩子追星时,照相机、望远镜、签名CD一样都不能少。
为了一瞻明星的风采,他们可以冷落父母。
“今天我爸爸住院了,但我没去医院看他,到这里看你来了”。
这是一位女中学生在刘德华上海歌迷会上说的一句话。
父母生日、生肖、身高、爱好,他们全不知晓;偶像的这些,他们却烂熟于胸,甚至连偶像的星座、血型、怪癖及恋史都了如指掌。
有一位中学少女铁杆追星族上课时,老师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起20世纪60年代一位与雷锋齐名的英雄人物王杰,她竟打断老师的话说:“王杰是歌星,王杰还没死。
”中学生永远不缺偶像,娱圈明星像走马灯似地令人目不暇接。
当年F4特别流行时、山西太原某中学的“春秋五霸”,他们效法F4,在校园打骂同学、调戏女生、集体逃课、为非作歹。
古惑仔特别流行时,郑伊健就是当时的青春偶像,结果孩子怎么做呢?长发
飘飘,出门带刀。
这些现象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对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并不是成年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并不成熟。
因此,在对偶像崇拜的时候就会很难保持自我的本性。
往往出现过分的模仿,以致出现一些举动。
张雨生的车祸使多少粉丝失魂落魄,有家不回。
张国荣潇洒的纵身一跃又引得多少粉丝为之轻生。
这样的崇拜、孩子如何承受得起?
对方辩友今天试图忽略一个关键词,叫做“崇拜”。
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团体中,他们不反对喜爱,不反对欣赏,偏偏反对对个人的崇拜呢?在座的各位让我们回归常识,想一想当“崇拜”这两个字特别是“个人崇拜”这四个字进入家脑海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狂热?是不是不理性?所以今天崇拜本身这样的定义对方辩友怎么不给大家一个解释呢?再来看今天第二个主体叫什么呢?叫做孩子。
孩子是怎么样的人?是一群理性尚未成熟,理性正要成长的连带,如果他们陷入到崇拜的狂热之中,那我想在一阵快乐的喧嚣之后,剩下的也只是理性成长的荒芜吧。
教育意义就是让孩子逐步搭建起一个理性思考的思维框架,最后培养成一个个具有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合格公民可是现实是什么?之前有一个选秀节目海选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学校29%的女生因为要参加海选翘课,之前有一位明星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有一位女生跟在明星的后面挥刀割腕,就是为了要博得明星的一眼关注。
我想知道,如果这份崇拜的背后,充斥的是独立自主意识的沦丧和批判意识的荡然无存,到底如何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实例,常常有许多学校的追星族为了去见偶像而旷课,并且花大笔钱去包车,买专辑,演唱会门票,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暂且搁下盲从不谈,即使是有理由的崇拜,也必须适可而止。
崇拜直到模仿,爱屋及乌的程度就等于失去了自我,在理论上,是种负面的影响。
因为崇拜一心向往的偶像,而被左右了思想,显然的,这其中的害处是多于利的。
根据最新汉语大词典,“偶像”的意义是用木头,水泥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
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或许我们能说,偶像是多元化的,不一定是负面。
而崇拜分为几类,有表面崇拜,思想崇拜及行为崇拜等等。
问:
偶像与榜样的区别?
崇拜和喜爱的程度区别?
崇拜定义无条件地服从它的驱使。
喜爱指对某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产生兴趣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年老年人不去崇拜偶像呢??
今天崇拜这个概念本身,表象是一种近失疯狂的追逐和迷恋,实质是一种一好百好的晕轮效应。
我想请问您的是,像刚才这种心里默默的喜欢但对谁都不讲,这是不是您方今天崇拜定义的范畴?
对于孩子而言,因为一旦把你作为青春偶像来崇拜的时候,孩子的本身尚未成熟的理性极其容易让他陷入到一种疯狂的境地,你对这样的现实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贯彻思路:孩子的理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