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2. 下列属于阴的属T生是(D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3. 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4. 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5. 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A.水B.木C. 土D.金E.火6. 下列属于母子矢系的是(D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尖系提出的治法(B )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消长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9. 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10. “水火既济”是指(A )A.心肾尖系B.心脾矢系C.肝肾矢系D.脾肾矢系E.肺肾矢系11. 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13. 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14. 唾与何脏尖系密切(D )A.心B.肝C.肺D.肾E.脾15. 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DB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16. “以升为健”的脏是(C )16.C 17.A 18.B 19.D 20.DA.肺B.肾C.脾D.小肠E.肝17. 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18. 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19. 胆属于(D )A.脏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20. 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AD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21. 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22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化气E.津能载气23. 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B.相兼性C.地区性D.季节性E.转化性24. 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A.寒邪B.暑邪C.湿邪D.瘀血E.寒邪25. 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A.喜B.恐C.悲D.惊E.怒26. 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B.气血失常C.阴阳失调D.津液代谢失常E.以上都不是27. 阴盛格阳属于(C )A.实寒证B.虚热证C.真寒假热证D.真热假寒证E.寒热错杂28. 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尖(D )A.外邪性质B.地域因素C.情志因素D.体质因素E.气质特点29. “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实转为虚D.因虚致实E真实假虚30. 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 )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攻补兼施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
请为每题选择2 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水气凌心B.肝气犯脾C.肝火犯肺D.水不涵木E.心肝血虚32. 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大肠经B.胃经C.小肠经D.胆经E.三焦经33.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尖系密切()A.心B.肝C.肺D.脾E•肾34. 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血虚E.血热35. 下列哪些是厉气的致病特点()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C.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36. 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发汗B.涌吐C.攻下D.活血化瘀E.益气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37.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38.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39. 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和()。
40. 过劳包括()、()、()三个方面。
41.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则实,()则虚”。
42. 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四种治法。
43. 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44. 五行相克45. 精血同源46. 十二经筋47. 阳盛格阴48. 辨症求因49. 阴阳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
(5分)51 •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
(5分)52. 试述肺与肾的尖系。
(6分)53. 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
(6分)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1 .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11. A 12.C 13.D 14.D 15.B 16.C 17. A 18.B 19.D20.D21 .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 A.B.C.D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3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38.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9.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40.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41. 邪气盛精气夺42. 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43.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44.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尖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
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 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矢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3分)更多精品文档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矢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分)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
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 分)。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 分)。
52. 肺与肾的矢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
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
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
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
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尖。
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