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 (2)

岳阳楼记 (2)

《岳阳楼记》教案
学校:宝口中学主备老师:官文审核老师:吕小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
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3)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4)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
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通“增”增加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百废具兴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
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
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
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板书:
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
写景:暗明
抒情:悲喜
↑↑
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随堂测评
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
姓名:班级:分数:
选择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
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答案:1、D 2、C 3、A 4、D 5、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