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气功的?发布时间:2009-10-28 15:35:45 浏览:585 来源:老中医养生网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
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
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
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
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
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另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呐列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更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
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涉及了气功和药物的长短所在。
他说:“……虽轩歧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
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
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乎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
”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以意气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法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
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
”这种疗法,清代医家称为“运气法”。
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深有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
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螯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
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它是中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中医典籍中保存着大量的气功资料历代的中医典籍,记载保留着丰富的气功资料。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关于气功基础、气功理论、练功原则、练功要领、练功方法、临床运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内经》记载的有关气功导引的论述就有十几处,治疗的病证亦多达十几种。
其中包括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淡虚无”等,也是修炼气功的不二法门。
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中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对气功也有很重要的论述与实践活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华佗发明创造出“五禽之戏”,对他的徒弟广陵吴普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同时代的大概还有“八段锦”,与“五禽戏”共为动功功法的鼻祖,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晋代名医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明确提出了气功的精要和作用:“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搜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集六朝以前气功资料之大成,著成《养性延命录》,其中有不少古代气功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幸存的第一部气功导引专集。
隋代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气功治疗学专著,收载气功导引之法二百多种,并“录于各病源之后,以代药品”。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作,该书有许多气功导引方面的论述,如《养性》、《摄养枕中方》等。
唐代另一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常于处方治疗之前先列出导引吐纳的锻炼方法,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气功导引方面的内容。
宋朝则有《圣济总录》,是由宋朝官方组织名医共同编著的,其中亦汇集了北宋以前的导引服气之法。
宋代医家陈直,根据《内经》理论,通过亲身实践,指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捋护之方,须在间日安不忘危。
”“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
”并对身心关系作了辩证的说明:“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自心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然后是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也不乏气功治病的记载。
刘完素在《摄生论》里,有专门讨论摄生的方法,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就有用气功治病的内容。
张子和所著《儒门事亲》,有以导引发汗的内容:“……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他还提出以“存想”吹气功法治疗外伤。
李东垣之《兰室秘藏》中,有以静坐之功治疗脾病的办法,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安心静坐,以生发周身之元气”。
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强调“顺四时,调息、神、态,而为治病之本”,《丹溪心法》中亦说:“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
”可见,金元四大家也是十分重视气功与中医的联系结合运用的。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深明“内视”之妙,在他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紫阳《八脉》所载经脉,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因此,他的《奇经八脉考》也被当成中医与气功的“入门指南”。
除此之外,明代医籍中还保留着大量的气功资料,如冷谦的《修龄要时》,本着《内经》摄生理论,提出了“四旨调摄”、“起居调摄”、“长生一十六字诀”等功法;聂尚恒的《医学汇涵》,设气功导引专章,着重防病治病,颇切临床实用;高濂的《遵生八笺》,气功内容丰富;万全的《养生四要》,练功方法简明。
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气功的产生发展,从来都是伴随着中医学的产生发展而来的,气功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多种治疗方法当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气功在中医学上的重要地位也因此而可见一斑。
二、中医与气功在理论上相辅相成,息息相通中医与气功在理论上,有三点联系最为密切,可谓是相辅相成,息息相通。
一是丹田理论,二是精气神学说,三是大小周天运动。
丹田学说,是气功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历代气功学家,为丹田作了许多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龙宫”、“北海”、“玄冥”、“元华”、“神炉”、“内鼎”等等,足见其对丹田的重视。
其实,用中医的理论来观察与分析,丹田不过是人体一组重要穴位的总称亦或别名。
例如,丹田就是关元,龙宫就是气海,元华就是神阙,泥丸就是百会等等,丹田学说,实际上就是中医腧穴学说的延伸和发展。
如明代医家龚居中云:“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咸指脐下一寸三分而言,此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地,根地痞塞,则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烁,肾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
”又如精气神学说,也是气功当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实际上它亦从属于中医理论的范畴。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等等,足见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大小周天运动,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代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的运行情况。
其中,内气沿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沿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行则为大周天。
可见,周天学说,实际上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此外,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在气功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生病后,看什么医生?大多数人都是有病乱投医,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大夫。
至于自己适合看什么大夫,却知之甚少。
笔者从事过多年医疗行政管理工作,搞过医学科普宣传、医务人员培训等工作,从事过中医、气功门诊,对于行内的事有所了解。
想针对生病后怎样就诊,看什么医生好,谈点个人的见解,供网友们参考。
当今,在我国汇积着古今中外的医学,有三大医学体系:中医学体系、西医学体系与气功医学体系。
这三大体系各有其特点,不能混为一谈。
一、西医学体系。
西医学尽管在分科上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不同;在检查方法上有物理检查、化验检、生物学检等手段;在医疗方法上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物理疗法等区别,但其基础医学则是同一的,因而总的思想是一致的。
西医学无论是诊断还是医疗,都是强调疾病而忽略人的整体,在诊断上强调找出病灶与病因,在治疗上强调祛除病灶与病因,对此,有人把它称为“辨病论治”。
它的优点是,检查细微而客观,经得起重复检查的验证,因而诊断明确;治疗措施针对性强,注意找寻新的特效的方法与药物,而且这些方法普适性强,这就是西医学所以被人们称为科学的原因。
然而,西医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无论在诊断上,还是在医疗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注重疾病而忽略人,注重外来的致病原因,轻视了人的内在的功能。
即使是西医学的维生素疗法、激素疗法、免疫疗法……这些旨在增强人的生命功能的方法,也只是从外在因素而非人本身的内在因素入手的。
二、中医学体系。
中医学是从“天人是一整体”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出发的,尽管它也有临床医学的分科,但各科之间却是一个整体,凡是在中医史上成名成家并著书立论的,往往对各科疾病都能应付裕如。
因为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神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联系人体各部并维系其正常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把疾病看作是人体的生命功能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
在此变化过程中,邪(致病因素)、正(人的生命机能)双方呈现了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的势态,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人亡。
中医虽然也特别重视诊断,但不象西医那样只重视病灶,而是在邪正交争的总的态势中把握其病机。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病人的各种表现,如症状、舌苔、脉象、气色与形体变化等来查明疾病的性质,这就是把致病因素与人的生命功能结合到一起“辨证”的过程。
在治疗上,强调调整人体功能的平衡。
虽然有药物、针炙、按摩等手段的不同,但都是要借助人的正气来驱逐病邪,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它的优点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辨证论治”,而且处处着眼于人的正气。
所以它使很多西医不能医疗的病转危为安。
乍一看来,中医是内外兼顾而且符合辩证唯物的逻辑内容的,应该是十分完美的,但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就是诊断的手段(如切脉、望色、闻声……)的神秘性、主观性以及模糊性,往往使不同的医生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而且在治疗中的变数太多,传统的中医——尤其是名中医开方治病都是灵活多变而不墨守成规的,这就使人难于认识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