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3《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长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3《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长版

6 黄河颂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一)初读诗歌,积累基础:
1.试读诗歌,圈点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正音,解释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再读诗歌,探究问题:
1. 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

2. 初步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
狂澜.()屏.障()浩荡
..()臂.膀()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巅:
狂澜:
发源:
屏障:.
3、作者情况。

光未然,原名, 1939年 3月,他创作组诗,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期现实的悲壮图画。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积累基础知识;
2.有感情反复颂读诗歌,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3.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本课是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螺旋式反复,如单元对《秋天》的教学提示为“加强诵读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学习本课也是继续达到这一单元要求。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本课容易理解,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

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这一环节有困难,教师要给予指导。

2.建议课时:一课时
二、重难点突破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技巧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诵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说明:诗歌的朗读节奏学习,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具体学习了,故本课朗读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


参考: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其中一节,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停顿等)——小组互读,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小组互评——展示学生诵读成果,学生互相品评、交流——师生齐读本诗。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技巧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个人所长
教师可根据个人特长教师范读、示范写小诗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合作探究
1.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交流展示
1.诵读展示(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二人,可以是小组)
2.问题讨论结果展示(小组代表发言)
五、课堂微检测
阅读《黄河颂》,回答问题。

1.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第一段:点明黄河具有英雄的气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二段:从不同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第三段: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2. 坚毅执著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3.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大意正确即可)。

4.能举出古今炎黄子孙饮黄河之水、生息繁衍、借黄河之屏障抵御外侮的例子即可。

5.指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来设计,建议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建议一:试创小诗(仿照课文,描写自然界的某一种事物,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


建议二: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建议三:对比阅读:
A B
生命诚可贵,砍头不要紧,
爱情价更高。

只要主义真。

若为自由故,杀了夏明翰,
二者皆可抛。

还有后来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生命诚可贵()
②若为自由故()
2.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A诗的哪两句与B诗的前两句意思相同?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B诗的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
1.①的确、实在②死亡
2.①后两句。

自由高于一切,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

②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者前赴后继,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