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需求理论共16页文档
3、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不同于审计需求代理理论、信息假说和信号假说, 它在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审计的鉴证机制,而且强调审 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它认为: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 。财务信息 使用者除了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之外,还可 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 移给保险人。
陈矜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文中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需求特征的对比 分析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自发性需求状况的变化,他认为 前十大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聘请异地会计师事务所 的公司比例平均水平24. 90 %。总体反映出需求质量不高 的特征。究其原因,首先时间的因素是一个方面,另外,已 经开始推行的法律法规、证券发行等新规章制度、管理措 施还只是基础性的软环境改善,其要显著发挥推动上市公司 的自发性审计需求,解决原来既存的限制自发性需求的障碍 的作用也需要时间的检验,不会立竿见影他提出的建议有优 化股权结构,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利益制衡效应;改革独立 审计聘任机制,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建立和完善经理 人市场,培育审计信号需求;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培 育审计保险需求。
另一种极端情况则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全额保险,即注册
会计师能够对审计失败所导致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在这 种情况下,信息使用者甚至不关心注册会计师是否会按照审 计约定书中的规定履行必要的鉴证程序。他们只需要根据
被审计过的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即可。因为如果事后被证明 他所依赖的财务信息存在重大不实,导致了决策失败,即发生 了保险意义上的出险的话,那么注册会计师作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可以实现财务信息风险的全部转移,即
信息使用者通过独立审计制度将财务信息风险转移给注册 会计师。这样,鉴证机制就不再是信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而 是注册会计师保持其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可见,审计保 险假说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强调审计在财务信 息风险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 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选择所致;审计是委托人 和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 的代理成本。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 权相分离出发,推导出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仅仅 围绕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对企业 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当一个人或更 多的人聘用另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并由此而将若干决策秦安托付给受托人时,他们之间所形 成的关系。基于自利的经济人的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 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 之间,利益的冲突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为解决代理 成本,产生对审计的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有动机向市场传递信号 以表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自愿购买审计服务就是这样 一种信号。实际上,独立审计师的选择也是一个信号,公 司可以决定审计或者不审计,可以选择聘请大的或者小的 会计师事务所。
管理者采用这种成本较高又能支付的信号传递方式在某种程 度上等于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公司与众不同。对于优质企业来 说,为了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现象,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市 场传递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通过聘请高素质的外部审计师 向市场传递其财务信息可靠的信号,以区别于劣绩企业, 从 而达到优质优价、有效融资的目的。
在对审计需求的各项假说进行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我们需 要看到现有审计需求理论的不足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1、审计理论不足举例
王梅华在《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有效需求不足及改进》一文 中指出审计产品内在缺陷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有效需求不足的 内因,我国对上市公司审计需求不是市场自发性的需求我国对 上市公司审计需求不是市场自发性的需求,而是一种政府监管 当局强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有效需求 不足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经 理人市场尚未成熟,同时经理人之间缺乏竞争机制和经理职业 声誉机制,从而不能引导经理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国有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任命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 经理人有着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管理当局作为“经 济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意去操纵企业的会 计数据,对审计需求存在着满足“政绩”的需要。促进审计有 效需求的措施:强化行政监管理,完善行业监督,加强社会监 督,完善审计聘任机制,加强法律约束。
保险需求,一旦企业经营失败或审计失败,股东能向事务所追偿部 分损失的需要。对独立审计的监督需求来自于投资者监督和约束管理 层生产经营或财务呈报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需要。
我们知道,审计服务本身是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财务信息质量 不对称而产生的,然而其自身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包括受托人 与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投资者不 能就其损失向注册会计师提起民事赔偿请求时,投资者信任审计报告的 基础是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注册会计师因不适当履 行其职责时所面临的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相当于注册会计 师将其自身利益的一部分作为抵押品置于财务信息风险之下,与投资者 的利益绑定。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审计的地位也在不断 地加强。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同样具有供给与 需求两个方面,研究审计需求的理论也越来越多,本 文将着重介绍一下目前世界范围主要有哪些审计需求 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
1、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2、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3、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1、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2、审计需求的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认为,财务报表审计的功能是提 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或为财务信息的可信性提供合理的 保证。它分为两个分支:信号传递观和信息系统论。二者 对审计的解释虽然角度不同,但都以信息为主要特征,故 均归入信息理论。
2.1 信号传递观 审计需求的信号传号传递假说认为,上市公司为了能
2.2 信息系统论 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论是从整个市场的高度来认识审计
的。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论认为, 信息是一种公共商品, 市场有必要干预这些商品的质量,而如果市场上的信息商品 质量低劣势必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由于个别的信息使用者 作为个人无法进行委托,或者由个人分别进行委托鉴证代价 高昂。这样就产生了利用专门的外部审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 审计的需求。审计需求的信息系统论是基于会计信息决策有 用观发展并流行起来的,它认为审计的本质功效在于增进财 务信息的可信性及决策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