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审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经济越发展,审计工作也就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它能有效降低信息风险,使信息使用者采取相应措施。
在前半段的课程中,我对审计学有了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审计按照执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我国采用的就是行政型模式的政府审计,即委托人与审计人不独立,审计部门隶属于行政部门,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独立。
内部审计为的就是给公司创造收益,促进公司管理控制,增加组织价值。
主要的审计机构类型有受董事会的领导、审计委员会、总裁或总经理以及总会计师这四类。
我们此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
阅读其发展历程,给予我的启示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且其发展就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推进的。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两大类:提供某种程度保证的鉴证业务与不提供任何保证的相关服务。
前者又分为审计、审阅与其她鉴证业务。
审计与审阅的对象都就是历史财务信息,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保证程度高。
那么到底什么就是审计?最为采纳的定义为:审计就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收集与评价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化过程。
简言之就就是为了查明认定与标准就是否相等。
在学习基础概念的过程中我能慢慢体会到会计与审计的异同。
会计基本上就是一个反映过程,而审计就是一个鉴定过程。
审计源于会计又高于会计,逻辑思维要强,做审计必须要懂财会的知识。
明白财务数据之间的联系。
三大报表之间的相互勾稽关系,比如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就是根据科目余额表得来的,而发生额就是根据科目汇总表得来的。
在查账时,把这些数据的具体联系理清楚,才能瞧出哪些数据就是合理的,哪些有问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建立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注会需要从法律责任、职业准则与职业道德三块去把握自身行为。
只有知法才能督促自身不去触犯。
法律责任就是由经营失败引发,加上注会没有应有的执业谨慎,出现审计失败,从而承担的责任。
当未能达到合同条款的要求时即违约,当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即过失,而为了达到欺骗她人的目的明知被审计单位有问题却加以隐瞒的即为欺诈。
其中以第三种最为严重,需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性原则、客观与公正、专业胜任能力与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良好职业行为。
在我瞧来,其中的独立性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就是对执业注会执行鉴证业务的要求。
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即不受损害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与形式上的独立性,即在她人瞧来自身就是独立的。
独立性不仅就是对注会而言很重要,会计师事务所在承办三大业务时,也应当从整体层面与具体层面采取措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与项目组的独立性。
因为这决定了其在审计报告披露客户会计报表错报与漏报的概率,就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也就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难点所在。
站在国际视角,各国独立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也都高度重视对事务所独立性做出要求的工作。
可以说,独立性因素就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及灵魂所在。
从这一点来说,诚实、正直、不偏不倚、客观与公正等要求解释了审计独立的概念,表示的都就是一种人的精神状况与主观立场。
在实践中,审计师精神上的独立与否就是非常难以观察与直接评判的,因而也就难以让人相信的。
尤其就是,当审计师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关系时,精神上的独立性更难以得到认可。
为了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外界认可,审计师除了要在精神上保持独立之外,还要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独立的形象,即在可以观察的利益关系方面与其客户保持独立。
在审计理论中,前者称为实质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后者为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性就是一种精神状态,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依赖与屈从于外界压力与影响;形式上的独立性就是指审计人员必须与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即在她人瞧来审计人员就是独立的。
审计质量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审计本质而言,需要实质上的独立性,但形式上的独立性也必不可少。
这不仅在于形式独立的可能影响,更为重要的就是,当形式缺乏时,实质即使存在也无法让人相信。
正因为如此,各国审计管理机构都将审计师形式上的独立这一“唯一可以被衡量的审计品质”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知道什么就是审计与作为一名审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后,我学习到的就是审计要做什么即审计的目标。
概括来瞧总体目标一就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二就是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与治理层沟通。
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就就是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
内容会与财务报表的“错报’相关,所以注会必须要合理保证查出重大错报。
合法性具体有就是否符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就是否达到财务报表目标,以及财报就是否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要的信息。
公允性则包括财务报表就是否符合注会的认知,财报的列报、结构与内容就是否合理,就是否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
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管理层的认定,它与会计原则直接相关。
这也就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简单梳理一下,不难发现,管理层认定分为三类:与各类交易与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及与披露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注会要做的就就是确定这三个层次的认定就是否合理。
根据管理层的认定推论具体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以验证就是否满足该目标。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碰到什么类型的公司,开展审计工作都离不了这块。
必须熟稔于心。
与各类交易与事项相关的认定有五个: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
具体审计目标相应则为交易就是真实的、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金额正确、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与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它与利润表直接挂钩。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有四个:存在、权利与义务、完整性、计价与分摊。
相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资产归属于本单位而负债属于本单位的义务、计价或分摊已恰当记录。
它与资产负债表挂钩。
与列报与披露相关的认定有四个:完整性、发生及权利与义务、准确性与计价、分类与可理解性。
具体的审计目标则依次为应当披露的事项都披露、未发生的未包括在财报中、财报信息已公允披露、财报信息已恰当列报。
在掌握了前面的东西的基础上,我们给出相应的审计程序。
能够在给定目标的情况下,知道运用什么方法并就是为了鉴证什么认定。
这就是学习整本书必须掌握的。
审计风险也就是我学习过程中该掌握的一大重要概念。
指的就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其大小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乘积。
重大错报风险就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与被审计单位相关。
而检查风险就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就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其与注册会计师自身相关,取决于审计程序的合理性与审计程序执行的有效性。
在这里,要掌握几对相互关系。
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
审计理论必须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
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就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健康有序发展的动因。
实践与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帮助我很快进入到审计学的理论学习中。
但就像前面所提及的那样,只有把理论运用到实务中才就是归宿。
所以这学期我没有放松对该课程的学习,反而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其中。
为的就是吃透字里行间笔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信息。
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第一步就就是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此时间早于其她审计工作之前。
这就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确保自身已具备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确保管理层就是诚信的;确保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包括针对客户关系与具体审计业务实施对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通俗地说就就是决定接不接该业务。
在决定接下公司业务后就要编制相应的审计计划,以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
我认识到审计计划工作就是一个持续、不断修正的过程,绝不就是一成不变的,它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分为两个层次,总体审计策略有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审计方向与审计资源等主要事项。
具体审计计划就是要把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确定下来,以便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接着要做风险评估,以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易发生错报的地方。
风险评估程序具体包括询问、分析程序、观察与检查、其她程序。
并从行业状况等外部因素、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目标战略、财务业绩与内部控制这六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在这之后,要做的就是了解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就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等设计与执行的政策与程序。
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与监督五大要素。
内控的好坏直接影响错发的发生,必须引起注会的重视,从而能够发现与防止某项重大错报。
当然。
我们作为进驻的审计人员,只需了解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
对内部控制要做到三件事:会描述内控,评价控制的设计就是否合理以及控制就是否得到执行。
其中的核心即“对标”-将常用的控制活动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活动进行比较。
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最后一步就就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说来有四类风险: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特别风险与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风险。
针对这四类风险,我们要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第一种要确定总体应对措施,第二种要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概括一下就就是六字要求:性质、时间与范围。
实质性程序用于直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而控制测试则与其截然不同,不能用来直接发现报表的错报,目的就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运行有效性强调的就是在各个不同时点就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
这学期最有收获的地方在于编制了一份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
从开始承接某公司业务到完成一个具体的循环审计。
以我们小组选择做的就是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为例,如果只就是把理论记住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不能对其有深刻体会。
而我们对照着一个实体公司,将所需做的程序一步步走完,也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与应当这么做的必要性。
首先要了解有六大关键部门,有订购单、发货单、销售发票等凭证产生。
然后就是对六个关键点控制的把握,而内部控制测试就就是去检这些关键控制有没有得到执行。
这样一解释感觉清晰不少。
实质性程序就是用来直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
其中实质性分析程序做的就是与预期有联系的指标,就是有一定条件的。
通过与预先设定的期望值比较差异并得出判断。
在销售交易这块,细节测试主要用来去论定存在、发生、计价认定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