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目录麻疹防治 (2)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 (5)手足口病十问 (7)水痘与预防 (8)关于幼儿园传染病家长应知应做 (10)麻疹防治一、什么是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俗出庄稼,主要有发热、出疹、咳嗽、流鼻涕及结膜炎等症状,传染性强。

典型症状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孩子2~3周后开始出现高热,同时伴有眼睛流泪、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症状。

3~4天后在口腔两侧与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

之后全身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增多融合呈暗红色,皮疹间能见到正常皮肤。

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渐头面部、全身,最后到手足心,出疹时体温达最高峰,3~4天出齐,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慢慢消退。

其他症状严重者发热可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

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

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

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诊断依据1.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

2.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3.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4.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到空气中,易感者吸人后即可感染,或接触患儿用物是传染。

三、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麻疹病毒只感染人,故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

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

四、哪些人群容易得麻疹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五、麻疹的潜伏期一般多长时间麻疹潜伏期 7~21天,多为 9~14天。

六、预防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其次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

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房间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目前预防麻疹的疫苗有麻疹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如果你的小孩从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请及时到各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不管你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各疫苗接种点都会根据你小孩的年龄(8月龄-7岁儿童免费)接种以上疫苗中的一种。

七、发生麻疹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治疗。

患儿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

晒衣物、人常晒太阳、开窗换气,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3.保护易患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者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

病愈后凭医生证明复课。

腮腺炎的预防一、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秋冬和春季高发。

病毒藏在唾液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

一般潜伏期为12到22天,传染期为腮腺肿大前24小时到消肿后3天。

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大多数起病较急,临床特征以腮腺肿胀最明显,其他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加重,2--3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天逐渐消退。

流行性腮腺炎也可侵犯颌下腺、舌下腺、睾丸、卵巢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引起化脓性炎症病变,易并发出现生殖器官炎症、脑膜炎、心肌炎、肾炎、胰腺炎等。

三、得了腮腺炎怎么办出现腮腺炎症状后,患者要尽快隔离,到腮腺消肿后一周,以免传染给他人;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多喝开水,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要吃流质和软食等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不要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

物对症治疗。

一般经过7到10天,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健康。

四、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行季节前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症状。

8.加强晨检,并做好晨检记录及因病缺课记录,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病动态。

一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患儿直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但至少要隔离14天。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

当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时,可应急接种疫苗,能有效终止流行性腮腺炎的继续传播,对处于潜伏期的被感染对象,也能减轻病情。

手足口病预防小知识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5、一般家庭怎么预防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6、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7、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手足口病十问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71)最常见。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水痘与预防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