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影讲座一、电视画面第一部分:电视摄像机与电视画面摄像机是电视工作者的工具和武器,它不仅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设备,也是决定电视节目技术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摄像机是利用设想器材的光电转换原理和电视技术中的电子扫描方法,将镜头所摄取的光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编码处理后,合成为标准的彩色电视信号。
一、摄像机的组成与分类摄像机的技术进展,经历了真空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微电子固体摄像器件等几个阶段。
但不管型号如何,装备怎样,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机构和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通常,摄像机是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图像信号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是由变焦镜头、色温滤色片、红绿蓝分光系统等组成,可以得到成像于各自对应的摄像器材靶面上的红(R)、绿(G)、蓝(B)三幅基色光像。
摄像机的光电转换系统的作用是将成像于靶面上的光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图像信号处理系统放大、校正和处理,并同时完成信号编码工作,最终形成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
在摄像机开拍前和拍摄过程中,需要做很多的调整工作。
为了操作方便和使用灵活,一般的摄像机上都有自动和电动控制装置,即自动控制系统。
比如自动白平衡调整、自动黑平衡调整、自动光圈、电动变焦、自动增益控制、自动聚焦等装置。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工作系统以外,摄像机还有一些附属部件,主要有寻像器、彩条发生器、交直流电源等。
由于摄像机品种繁多,生产厂家各异,因此分类的方法也不一样,有时候同一类摄像机会出项许多不同的名称。
随着科技的进步,元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摄像机的种类和用途也越来越多。
根据质量性能和各自用途的不同,摄像机可以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和家用级三类。
广播级的性能最好,但价格高、体积大、重量重。
专业级的价格适中,小巧灵便,比较适合新闻采集等灵活机动的摄像工作。
家用级的价格便宜,操作简便,但成像质量较差。
根据使用的场合不同,摄像机又可分为演播室拍摄用的座机和室外用的便携式机两类。
二、摄像机的技术特点与机械时代的产物---电影摄影机不同,摄像机是电子时代的高科技产物。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摄像机的模拟量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摄像机的质量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1、由于摄像机是能够完成光--电--光图像转换过程的高科技电子设备,所以说摄影作品是立等可见的。
2、摄像机具备色温滤色装置和黑、白平衡调整系统,对操作和摄录工作产生了一些相关要求。
由于摄像机是根据光线色温3200K来规范基本光谱特性和标准工作状态的,因此当摄像机在不同色温的照明条件下拍摄同一物体,就会发生骗色现象。
因此,通常都在镜头与分色棱镜之间安装了几个滤色片,利用其光谱响应特性为补偿因色温不同而引起的光谱特性变化。
比如5600K的滤色片呈橙色,用以降低蓝光的透过率,从而保持总的光谱特性不变,使其色温恢复到3200K。
与此相联系,如果摄像机在光源色温正好是3200K的基准之下,那么它输出的红、绿、蓝三路电信号应相等,即白平衡。
在这种情况之下,摄像机的图像输出质量才是最好的。
但通常我们拍摄时的光源色温都不是基准色温,因此每当光源色温发生了变化,我们都必须进行白平衡的调整。
当然,黑平衡的调整也很重要,如果红绿蓝三基色视频信号的黑电平不一致,也会出现黑非纯黑、偏向某色的情况。
如果这样,必须对黑平衡进行调整。
色温的预置和黑、白平衡的调整是摄像操作的重要工作环节。
这里有个色温的概念问题,大家可以上网查查。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家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
色温究竟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
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
对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懂,大家有所了解就行了。
3、电视摄像机的宽容度通常为1:32,即相对规定了摄像机所能正确反映在景物的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之间的范围比例。
电影中黑白胶片的宽容度是1:128,彩色片的宽容度是1:64,由于电视摄像机的宽容度比较低,所以说通常情况下电视屏幕的影调层次远不如电影银幕的效果好。
三、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就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的拍摄记录下的一个片段,这也叫电视镜头。
电视画面具有时、空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电视画面是以一定数量的画幅以每秒25帧的连续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的成果体现。
从本体意义上讲,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的。
画面及附载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拍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在电视艺术的表现元素中,画面是第一位的。
大家可能都看过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全片可以没有音乐、音响、文字和语言,甚至没有色彩,但却不能没有换面,离开了画面,卓别林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
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构架在电视画面的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画面与解说词不能“两张皮”。
第二部分:电视画面的特性电视画面既是视听同步的,又是时空一体的。
它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而且还能够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节奏感,它不仅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
丧失了时间上的连续性,离开了运动特点和对空间的“虚拟”再现,电视画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电视画面在现在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材料的限定下,无论采用多机位拍摄,用怎样的多信息渠道传送,它仍然最终呈现在一个明显的有边缘的平面上,一种立式横向矩形框架结构的电视屏幕上。
无论他的立体感有多么逼真,事实上它仍然是各个平面的连续展示,我们无法在屏幕的侧方和后方看到画面物象的侧面和后面。
所以说,屏幕显示、平面造型和框架结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
现阶段,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视觉美感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二、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电视画面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它还要占有一定的时间,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形态。
电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
单一的一个电视画面就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电视镜头。
它所具有的特性表现为单向性、连续性和同时性。
1、单向性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个向度的,包括高、宽、深三个方面。
而时间表现却只有一个向度,向一个方面运动。
2、连续性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睛的视觉惰性,也就是视觉暂留现象,使画面更真实地描绘运。
其实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也就决定了电视画面记录表现的连续性。
3、同时性现在的电视传播技术早已经达到了直播战争的水平。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就实现了直播。
在当时的战争中,虽然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国际电信线路全部遭到毁灭性的切断,但是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记者靠手提式的卫星信号发射器将在战场上拍摄到的镜头直接送上卫星,绕了半个地球进入CNN设在美国本土的总部并传输出去,使各国的电视观众同步看到了海湾战。
第三部分: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任何一种造型艺术都有其造型表现的优势与不足,并形成该造型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不同特点。
充分认识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是摄像人员发挥优势,避让不足,更好的完成造型表现的重要前提。
概括的说,电视画面造型热点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表现具象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它不同于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或音乐旋律来调动人们的想象以塑造艺术形象,而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中的中介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
再现和表现具象事物并调动人们的视觉感知是电视画面传递信息的一大优势。
不论拍摄什么题材、什么体裁的电视片或电视节目,提炼形象,在屏幕上表现好形象是电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当善于通过形象的画面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用形象来说话,用画面语言在构架电视片或电视节目,发挥电视画面的具象优势。
二、表现运动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摄像机不动,被摄主体动。
但表现运动并不如此简单,电视画面的造型特性使绘画、图片摄影等造型艺术的构图规律在这里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一朵花蕾正在开放,一棵嫩芽破土而出等等。
电视画面可以说是一个展现运动之美的全景式舞台。
电视画面不但能够传达出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人的运动美感,(比如说运动会体育比赛的拍摄),而且能够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三、运动表现这个可以这样理解。
就是拍摄主体不动,摄像机动。
也就是说摄像机在运动中表现物体。
摄像机的运动是摄像工作者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所体现出来的运动表现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通过摄像机的运动表现使画面内部语言更加丰富,极大地扩充了运动画面的表现含义。
注意: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不是同义语的反复,而是电视画面造型表现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有时两者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比如说在张艺谋拍的《秋菊打官司》中一个长镜头,在熙熙攘攘赶集的人群中,秋菊始终是被摄主体,这时的秋菊一直在走动,而摄像机的机位也在随之移动,这就是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的结合运用。
镜头的综合运用能够形成一个电视镜头中多景别、多角度的多构图画面,从而展现出流动的、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
第四部分: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电视画面既包括一定的空间构成,也包含一定的时间构成;电视画面既是一种技术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作品。
因此,当我们拿起摄像机录制电视画面的时候,应该做到艺术地掌握各种电子、电器和光学等技术设备,利用丰富多样的各种造型手段,拍摄出技术上合格、艺术上到位而又具备充足的信息量的电视画面。
但是,什么样的画面才是合格的呢?达到怎样的取材要求才称得上是优秀的电视画面呢?这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摄像无定法,画面无定规。
况且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对摄像工作的要求各异,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很难有什么言之确凿的规范。
对我们干摄像的而言,根据工作环境和现场情况的不同,随机应变,择善而从,择优而摄,才是合乎情理的。
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问题,只能从一定意义上出发,对画面取材加以宏观的关照,从换面质量和观众收视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1、电视画面的时空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简单地说就是要突出主题,突出被摄主体。
正确处理好画面中的前景、后景,主体、陪体的相对位置,在视觉表现中掌握好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功夫,而不能以杂乱、复杂的画面来影响和干扰观众的视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