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一、高温对健康的危害
1、什么叫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2、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分类、分型) 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天露天作业、
3、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体温的调节: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2)、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
(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
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4)、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5)、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
(6)、泌尿系统: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分为三种类型
4、中暑性疾病: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1、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2、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
足而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1、中暑先兆 2、轻症中暑衰竭
二、粉尘对健康的危害
生产性粉尘一般来讲,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出于粉尘性质与化学成分不同,对肺部的危害差别很大,根据受害后的表现,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尘肺。
这是主要的职业病之一,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由于分成种类繁多,尘肺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矽肺、石棉肺、滑石肺、云母肺、煤肺、煤矽肺、炭素尘肺等。
第二种是肺部粉尘沉着症,它是由于吸入某些金属性粉尘或其它粉尘而引起粉尘沉着于肺组织,从而呈现异物反应,其危害比尘肺小。
第三种是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这类疾病主要是由有机粉尘引起的,如棉尘、麻尘、皮毛粉尘、木尘等。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轻重,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性质,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比含量低的危害大。
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比不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危害大。
其次是粉尘的颗粒大小,一般来说,大颗粒的粉尘容易降落,在空气中漂移时间短,不容易被吸入,不会发生危害。
此外,粉尘在肺组织中溶解度大小,粉尘的比重、形态、硬度等对人体的危害都有一定的关系。
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是不是都会发生危害呢?关键在于防护的好坏,经常注意防护,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和消除粉尘的危害。
防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预防尘肺对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我国在防尘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如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设备维护检修、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等一整套综合性防尘措施。
生产环境内的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防尘规章制度,设有专、兼职人员,从组织上给与保证。
对就业人员应作严格的健康检查,凡有活动性肺内外结核、各种呼吸道疾患(鼻炎、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不宜担任接触粉
尘的工作。
从事与粉尘接触的工人,每年定期作体检,如发现尘肺,立即调动工作,积极治疗。
2、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
3、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密封机械防止粉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空气净化除尘设备,使车间粉尘降低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下。
4、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从事粉尘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要根据粉尘的性质,选戴多种防尘口罩,以防止粉尘从呼吸道吸入,造成危害。
三、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2种。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一般是先出现听觉适应、暂时性听力阈移,属于可恢复的生理性改变。
继续接触高强度噪声,就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阈移,早期以影响高频听阈为主,时间延长会导致全频受损,甚至噪声性耳聋,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
除造成听觉损伤外,噪声还会诱发多种其他疾病,如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全身乏力等;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因素
(1)噪声强度。
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
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越严重,受伤的人数也越多。
80 dB(A)以下的噪声一般不会引起身体器质性的变化,长期接触85 dB(A)以上的噪声,接触噪声人员的自觉症状和听力损失程度均随声级增加而增加。
(2)噪声频谱。
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高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比低频噪声大,窄频带噪声比宽频带噪声危害大。
频谱可以影响听力损伤的程度,但不会影响听力损失的高频听谷。
(3)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
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人数也越多。
上面病例中提到的患者所在的企业,实行三班倒制度,每班8 h,现场监测车间脉冲噪声的峰值为1 35.6 dB(A),日接触脉冲噪声l 500次左右,工人暴露在强噪声中的时间过长,导致听力严重损伤。
此外,持续接触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比间断接触大。
防止噪声危害,用人单位应建立隔声休息室,实行工间休息制度,使工人暂时离开车间,缩短接噪时间,有助于恢复听力。
(4)噪声性质。
生产性噪声有多种分类方法,职业卫生工作中一般是根据持续时间和出现形态,将生产性噪声分为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2种。
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如果噪声的声级、频谱、时间等条件相同,接触脉冲噪声工人的耳聋、高血压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发病率均较接触稳态噪声的工人高。
脉冲噪声的峰值声压级越大、宽度越长、次数越多、重复率越快、上升时间越短,对听阈的损伤越大。
(5)协同作用。
如果生产现场同时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某些有毒物质等因素,噪声的不良作用会放大,对听觉器官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噪声单独作用更为明显。
(6)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体敏感度。
在同样条件下,对噪声敏感的个体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特别是耳病患者,即使接触时间不长或接触噪声强度不高,也可能出现明显病变。
这与遗传、机体生理与生化代谢、耳部结构以及社会或心理因素等有关。
四、CO对健康的危害
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
危害特性:1、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二价铁的呼吸酶结合,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物 2、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了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和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主要危害表现:1、一氧化碳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机体吸收高浓度一氧化碳空气的时间长短,一氧化碳中毒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中毒的严重程度则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含量有直接关系
2、心脏和大脑是与人的生命最密切的组织和器官,心脏和大脑对机体供氧不足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机体组织缺氧,对心脏和大脑的影响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