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
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或者目的):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线):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的性质: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一、虎门销烟禁烟措施:收缴鸦片,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强令外国烟商交出所有鸦片并保证永不再向中国贩运鸦片。
虎门禁烟——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领导者:林则徐虎门销烟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林则徐不愧是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中,英国强占香港岛,占领广州,其后攻陷厦门、定海、宁波、镇江等地;结果: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2、赔款2100万元;(赔款)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埠通商)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0------1860、10 性质:新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根本原因(或者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主凶——英法联军;帮凶——俄美。
过程:1856年10月,英法挑起战争;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二、沙俄趁火打劫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罪行:侵吞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结论: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2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战争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2〉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威海卫大败,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致远舰)。
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3)《马关条约》的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辟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兴起。
时间:1900年6月—1901年9月侵华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联军成员:英、俄、德、美、法、日、意、奥八国【过程: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联军,经天津进发北京。
在廊坊、杨村遭义和团和清军痛击,逃回天津租界,另一路联军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3:拆毁天津至大沽的炮台,从北京到山海关允许外国军队驻守。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四、《辛丑条约》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五次侵华战争。
答: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是通过哪些战争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1840—1842: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屈辱的条约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答: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侵入北京,两次烧毁圆明园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中体西用)4、派别:洋务派5、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7、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8、洋务运动主要活动(或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a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b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c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a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b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9、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不触动封建制度,只是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1895年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思想与政治制度)。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目的:救亡图存,通过变法、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救国方式:变法、改革。
一、公车上书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过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因顽固派阻挠,上书没能到达光绪帝手中。
】公车上书的意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维新派其他活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刊物。
宣传维新变法主张;成立强学会等组织,形成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三、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仅103天戊戌变法内容:1、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派人士。
(政治上)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上)3、各地开办新式学堂。
(教育上)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思想上)5、训练新式军队。
(军事上)【过程:1898年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变法令,开始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被杀害,变法运动失败】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甘为办法流血牺牲)、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破坏变法。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3、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第8课辛亥革命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孙中山目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救国方式:武装革命一、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二、同盟会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办民国,平均地权”;后由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三、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经过:lO月lO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城;两天后,起义军占领了整个武汉三镇。
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内全国就有lO多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四、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解放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9课新文化运动背景: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专制复辟。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口号/ 旗帜:“民主”、“科学”(两位先生)派别:资产阶级“激进”派。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个提倡与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民族解放的曙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