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ppt
2、蛋白质的分类 (5)按功能分类
酶蛋白、调节蛋白、 转运蛋白、贮存蛋白、收缩蛋 白、防御蛋白、毒蛋白、膜蛋白、 胶原蛋白、 角 蛋白、弹性蛋白 、 丝心蛋白等
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
一、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构成和修复机体组织
三、供能
一、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物活性 物质
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赖于 机体中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调节,人 体中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都是以 蛋白质为主要组成成分或由蛋白质提 供原料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代谢及氮平衡
蛋白质在体内总的代谢可用氮平衡表示,即摄 入氮和排出氮之差。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 16%。 氮平衡公式如下:B=I-(U+F+S) B:氮平衡;I:摄入氮;U:尿氮;F:粪 氮;S:皮肤丢失氮。
该差值若为正值,代表正氮平衡,说明氮在体 内潴留或用作机体蛋白质增长;相反,负氮平 衡代表氮丢失;也可以是零氮平衡。
一、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物活性 物质
1.催化作用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这种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变化绝大多数都是借助于酶 的催化作用迅速进行。如糖类在体内的三羧酸循环 需要经过很多种酶的共同作用才能顺利进行,从而 为机体功能。酶催化机体内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化学 反应。酶就是蛋白质。
氮平衡?
氮平衡是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的一种表 示方法,实际上是指蛋白质摄取量与排出量之 间的对比关系。由于直接测定食物中和体内消 耗的蛋白质有很多困难,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 氮量相当接近(约为16%),一般食物中的含氮 物质又大部分是蛋白质。所以常用测定含氮量 的方法间接了解蛋白质的平衡情况。
5.支架作用 结缔组织分布广泛,组成各器官包膜及组织间隔,散布于细胞 之间。正是它们维持各器官的一定形态,并将机体的各部分联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作用主要是由胶原蛋白来实现的。 6.免疫作用 机体对外界某些有害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例如,机体对流 行性感冒、麻疹、传染性肝炎、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细菌、病 毒的侵入(抗原),可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阻断抗原对人体的有害 作用,此即机体的免疫作用。这种免疫作用则是由免疫球蛋 白’’(一种由血液浆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作用的球状蛋白质) 来完成的。
二、建造新组织和修补更新组织
食物蛋白质最重要的作用是供给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要 的氨基酸。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只含有碳、氢和氧, 不含氮。因此,蛋白质是人体中惟一的氮的来源。这是碳 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代替的作用。 食物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氢基酸后方能被吸收、 利用。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之间也存在着动态平衡。 通常,成年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稳定不变。尽管体内蛋白质 在不断地分解与合成,组织细胞在不断更新。但是,蛋白 质的总量却维持动态平衡。一般认为成人体内全部蛋白质 每天约有3%更新。这些体内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氨基酸后, 大部分又重新合成蛋白质,此即蛋白质的周转率,只有一 小部分分解成为尿素及其它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因此,成 人的食物蛋白质只需要补充被分解并排出的那部分蛋白质 即可。机体蛋白质的转换率很高。通常,它比氨基酸的摄 取大七倍。
蛋白质氮(克) 肌动蛋白(兔肌肉)16.7 清蛋白(牛血) 16.07 清蛋白(鸡蛋白) 15.9 α-淀粉酶 16.23 抗生物素蛋白(鸡蛋白)14.80 全酪蛋白(牛乳) 15.63 胶原(蛋白)(牛皮)18.70 伴清蛋白(鸡蛋白)16.6 白明胶(小牛皮) 18.1 麦醇溶蛋白(小麦)17.66 球蛋白(南瓜籽) 18.55 胰岛血糖素(猪) 17.29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蛋白质的 需要量较大,蛋白质的转换率也相对较高。这种蛋白 质的转换量与基础代谢密切有关。 机体由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再合成新蛋白质的数量 可随环境条件而异。例如,饲养良好的大鼠,其肝脏 所需氨基酸的50%为再利用部分,禁食大鼠的再利用 部分为90%。不同蛋白质的转换率极不相同例如,色 氨酸砒咯酶和酪氨酸转氨酶的半衰期为2—3h,而肌 纤维和肌胶原蛋白的半衰期为50—60d.至于肌腿胶原 蛋白则更长。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2、蛋白质的分类 (4)依据蛋白质的形状和溶解度
可分为球状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和膜蛋白。 ●球状蛋白质:分子外形接近球形或椭圆形。
●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外形类似纤维或细棒。又可分
为可溶性纤维状蛋白和不溶性纤维状蛋白质
●膜蛋白:与细胞的各种膜系统结合存在。
一、蛋白质的7.6 血红蛋白(马)16.8 胰岛素A(牛肉)15.88 β–乳球蛋白(牛乳)15.64 溶菌酶(鸡蛋白)18.80 肌球蛋白(兔肌肉)16.70 木瓜蛋白酶(木瓜)17.15 核糖核酸酶A(牛胰)17.51 鲑精蛋白(鲑精液)31.5 胰蛋白酶(牛胰)16.95 色氨酸合成酶17.5 玉米醇溶蛋白(玉米)16.2
氮平衡对机体的作用
实际上,N平衡不是绝对的。 一天内,进食时N平衡为正;晚上不进食时则N平衡为 负;超过24小时这种波动才比较平稳。 机体在一定限度内对N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健康成人 每日进食蛋白质有所增减时,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及 随尿排出的氮量也随之增减。如进食高蛋白膳食时尿中排 出的氮量增加,反之则减少。但若长期进食低蛋白质膳食, 因体内蛋白质仍要分解,故易出现氮的负平衡;若摄食蛋 白质的量太大,不仅机体利用不了,甚至反而加重消化器 官及肾脏等的负担。不过,蛋白质的需要量与能量不同, 满足蛋白质的需要和大量摄食蛋白质引起有害作用的量相 差甚大。
4.肌肉收缩 肌肉是占人体百分比最大的组织。通常为体 重的40%一45%。机体的一切机械运动及各种 脏器的重要生理功能。例如肢体的运动、心脏 的搏动、血管的舒缩、胃肠的蠕动、肺的呼吸, 以及泌尿、生殖过程都是通过肌肉的收缩与松 弛来实现的。这种肌肉的收缩活动是由肌动球 蛋白来完成的。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2、蛋白质的分类
●半完全蛋白质 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但其中 某些氨基酸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它们可 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例如,小麦 和大麦中的麦胶蛋白。
●不完全蛋白质 这类蛋白质不能提供人体所需 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单纯靠它们既不能促进生长 发育,也不能维持生命。例如,肉皮中的胶原蛋 白便是不完全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2、蛋白质的分类 (1)按人类食物来源分类
可以分为动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 ●动物性蛋白质 组成 ●植物性蛋白质 组成 主要由纤维蛋白类和球蛋白类等 主要由谷蛋白类和醇溶蛋白类等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2、蛋白质的分类 (3)依据蛋白质的组成分类
可以分为简单蛋白和结合蛋白 ●简单蛋白质 只有氨基酸构成,简单蛋白根据溶 解度又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精 蛋白、组蛋白和硬蛋白 ●结合蛋白质 除含氨基酸外还含其他物质,这些 非蛋白部分叫辅 基或配体,结合蛋白又根据非蛋 白组分分为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磷蛋白、 金属蛋白、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
第二章 蛋白质
一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二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1、化学组成
蛋白质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除含有碳、氢、 氧外,还有氮和少量的硫。某些蛋白质还含有 其他一些元素,主要是磷、铁、碘、锌和铜等。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为: 碳 50%~55% 氢 6%~7% 氧 19%~24% 氮 13%~19% 硫 0—4% 其他 微 量
3.氧的运输 生物从不需氧转变成需氧以获得能量是进化过程的一大 飞跃。它从环境中摄取氧、在细胞内氧化能源物质(碳水化 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这种供能代谢 使生物能够更多地获取贮存于能源物质中的能量。例如, 葡萄糖有氧氧化所获得的能量为无氧酵解的18倍。这种由 外界摄取氧并且将其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的作用是由血红 蛋白完成的。
一、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物活性 物质
2.调节生理机能 激素是机体内分泌细胞制造的一类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调节机体的正常活 动,对机体的繁殖、生长、发育和适应内外环境的 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激素中有许多就是蛋白质 或蛋白质衍生物。如胰岛素,甲状激素等。胰岛素 就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
皮肤及其它次要途径损失的氮量: 根据1985年WHO 的规定:成人每天为8mg/kg;12岁以下的儿童每天为 10mg/kg。 这些在无蛋白膳食时所丢失的氮量称之为必然丢失氮 (obligatory nitrogen losses) 。
综上所述,成年人在无N膳食条件下,每天N的损失总 量为57mg/kg(37+12+8=57),相当于每天排出蛋白质 0.36g/kg(57mg×6.25)。假设食物蛋白质被完全利用, 据此可认为,若食物蛋白质按0.36g/kg摄入,应能补偿成 人机体的蛋白质丢失,达到N平衡。N平衡状态可表示为 下式: 摄入N = 尿N + 粪N + 其他N损失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2、蛋白质的分类 (1)依据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分类
可以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 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 充足,彼此比例适当。这一类蛋白质不但可以维持人 体健康,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如乳中的酪蛋白及乳 白蛋白、蛋类中的卵白蛋白及卵黄蛋白、肉中的白蛋 白和肌蛋白、大豆中的大豆蛋白、小麦中的麦谷蛋白、 玉米中的谷蛋白等
实验安排
食科八班 星期一 上午 星期三 下午 星期三 上午 星期四 下午
食科九班
注:1、每班分两个大组同时进行。 2、必须穿实验服
氮平衡试验的考虑因素
健康成人,当给以无氮膳食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 解仍继续进行。被分解的氨基酸可再用于合成,并且此过 程很有效。但是,也有少部分氨基酸被分解、代谢成尿氮 化合物,粪中也有一定的损失。最初尿氮明显下降,以后 长时间缓慢下降到相对稳定。 根据大量研究结果,食用无氮膳食10—14d后平均每天 尿氮排出量为37mg/kg,粪氮约为12mg/kg,至于由皮 肤及其它次要途径损失的氮量实际测定比较麻烦,一般实 验室不易进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推论到群体时因个 体差异尚应有一个合理的延伸以照顾绝大多数人。此外, 进行蛋白质平衡试验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还应考虑到与 实际生活中所消费的蛋白质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