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测试2

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测试2


See ICSD 6287 (PDF 01-070-2144); See ICSD 62040 (PDF 01-078-0910).
这是一张PDF卡片,矿 相是水泥(C12A7)
d(A)(晶面间距) I(f)(衍射峰强度) I(v) (积分强度) h k l(晶面指数) n^2 (晶面指数平方和) 2-Theta(2θ角)
d 6 / SW
式中,ρ为密度,d为比表面积直径;SW的一般测量方法为BET 多层气体吸附法.BET法是固体比表面测定时常用的方法.

BET 比表面积的测定范围约为0.1-1000m2/g,以ZrO2粉料为例,颗粒尺 寸测定范围为lnm~l0μm.
2 比表面积法

BET方程为:

式中,V为被吸附气体的体积;Vm为单分子层吸附气 体的体积;K为一与温度、吸附热和催化热有关的常数 。 P为气体压力;P0为饱和蒸汽压; 令 Vm
这说明制备的粒子是纳米级晶粒。(2分)
可根据谢乐公式计算粒子尺寸。 d =0.89*λ/Bcosθ
或 d =0.89*λ/(B-B0)cosθ
计算半峰宽要使用弧度,2θ转化为θ。 0.386 o ---------0.00674 0.451 o --------0.00787 计算晶粒粒径时要求2θ,小于50 o。
注意的问题

测得的颗粒粒径是团聚体的粒径。 在制备超微粒子的电镜观察样品时,首先需用超声波分散法, 使超微粉分散在载液中,有时候很难使它们全部分散成一次颗粒, 特别是纳米粒子很难分散,结果在样品 Cu网上往往存在一些团 聚体,在观察时容易把团聚体误认为是一次颗粒。

测量结果缺乏统计性
这是因为电镜观察用的粉体是极少的,这就有可能导致观察到 的粉体的粒子分布范围并不代表整体粉体的粒径范围。
④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分开。软团聚若不加以解决,在粉体干燥及煅烧 二次颗粒:是指人为制造的粉料团聚粒子;例如制备陶瓷的工艺过程中所
过程中将很可能转变为硬团聚,粉碎、加压过程只能破坏软团聚。 指的“造粒”就是制造二次颗粒.
纳米粒子一般指一次颗粒. 结构可以是晶态、非晶态和准晶.可以是单相、多相结构,或多晶结构. 只有一次颗粒为单晶时,微粒的粒径才与晶粒尺寸(晶粒度)相同.
1 A B

将上述BET方程改写为
通过不同压强下,气体吸附量的对应关系可得到系数A,B,进 一步得到Vm。
பைடு நூலகம்
把Vm换算成吸附质的分子数(Vm/Vo· NA)乘以一个吸附质分 子的截面积Am,即可用下式计算出吸附剂的表面积S :



式中,Vo为气体的摩尔体积;NA为阿伏伽德罗常量. 固体比表面积测定时常用的吸附质为N2 气。一个N2 分子的 截面积一般为0.158nm2. 为了便于计算,可把以上3个常数合并之,令Z=NA Am/ Vo.于是表面积计算式便简化为 S = Z Vm = 4.25Vm. 因此,只要求得Vm,代人上式即可求出被测固体的表面 积.
3 激光粒度分析法

要求颗粒为球形、单分散,而实际上被测颗粒多为不规则 形状并呈多分散性。

因此,颗粒的形状、粒径分布特性对最终粒度分析结果影 响较大,而且颗粒形状越不规则、粒径分布越宽,分析结 果的误差就越大。
激光粒度分析法具有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快速、 重复性好并可在线分析等优点。

3 激光粒度分析法
采用综合图象分析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完
成显微镜法中的测量和分析系统工作。 图象分析技术因其测量的随机性、统计性和 直观性被公认是测定结果与实际粒度分布吻 合最好的测试技术。 其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颗粒是否团聚。 缺点是取样的代表性差,实验结果的重复性 差,测量速度慢。
1.透射电镜观察法
B为实测宽度BM与仪器宽化Bs之差, Bs可通过测量标准物 (粒径>10-4cm)的半峰值强度处的宽度得到. Bs的测量峰位与BM的测量峰位尽可能靠近.最好是选取 与被测量纳米粉相同材料的粗晶样品来测得Bs值.

谢乐公式计算晶粒度时注意的问题

选取多条低角度X射线衍射线(2θ≤50)进行计算,然后求得 平均粒径. 粒径很小时,扣除第二类畸变引起的宽化.
图4-3 气体吸附法的测定原理
将单乳液法和双乳液法所得粉末分别进行BET测试
3 激光粒度分析法
激光粒度仪的工作原理
夫朗和费衍射原理 和米氏散射原理
粒度分布:就是粉体样品中各种大小的颗粒占颗粒总 数的比例。
3 激光粒度分析法




是目前最为主要的纳米材料体系粒度分析方法。 当一束波长为λ的激光照射在一定粒度的球形小颗 粒上时,会发生衍射和散射两种现象, 通常当颗粒粒径大于10λ时,以衍射现象为主; 当粒径小于10λ时,则以散射现象为主。 一般,激光衍射式粒度仪仅对粒度在5 ųm以上的 样品分析较准确; 而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则对粒度在5 ųm以下的纳米、 亚微米颗粒样品分析准确。
BET的测定方法
测定比表面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静态吸附法,一种是动态吸 附法。 静态吸附法是将吸附质与吸附剂放在一起达到平衡后测定吸 附量。根据吸附量测定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容量法与质量法两 种。容量法是根据吸附质在吸附前后的压力、体积和温度,计算 在不同压力下的气体吸附量。质量法是通过测量暴露于气体或蒸 汽中的固体试样的质量增加直接观测被吸附气体的量,往往用石 英弹簧的伸长长度来测量其吸附量。静态吸附对真空度要求高, 仪器设备较复杂,但测量精度高。 动态吸附法是使吸附质在指定的温度及压力下通过定量的固 体吸附剂,达到平衡时,吸附剂所增加的即为被吸附之量。再改 变压力重复测试,求得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然后作图计算。一 般说来,动态吸附法的准确度不如静态吸附法,但动态吸附法的 仪器简单、易于装置、操作简便,在一些实验中仍有应用。

例如d为几纳米时,由于表面张力的增大,颗粒内部受到 大的压力,结果颗粒内部会产生第二类畸变,这也会导致 X射线线宽化.
第二类畸变

例1.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 微粉的晶型时,发现位于31.73o, 36.21o,62.81o的 三个最强衍射峰发生的宽化,这说明了什么?三 个衍射峰的半峰宽分别为0.386 o,0.451 o和0.568 o, 试计算ZnO微粉中晶粒粒径。
Theta(θ角)
1/(2d) 2pi/d
2.2 粒度的测定-----------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 (谢乐公式)
0.89 d ( BM BS ) cos
晶粒的细小可引起衍射线的宽化,衍射线半高强度处的线 宽度B与晶粒尺寸d的关系为:
式中B表示单纯因晶粒度细化引起的宽化度,单位为弧度.


d1=21.1(nm) d2=18.3(nm) d=(d1+d2)/2=19.7(nm)


当颗粒为单晶时,该法测得的是颗粒度.
颗粒为多晶时,该法测得的是组成单个颗粒的单个晶 粒的平均晶粒度. 这种测量方法只适用晶态的纳米粒子晶粒度的评估。 实验表明晶粒度小于等于50nm时,测量值与实际值相 近。

衍射图谱
2.1 XRD物相定性、定量分析 粉末衍射卡片集(PDF卡片) 目前用的最多的是JCPDS卡片集有14万张多晶 衍射标准卡片,10万中无机,4万种有机

缺点是这种粒度分析方法对样品的浓度有较大限制,不能 分析高浓度体系的粒度及粒度分布,

分析过程中需要稀释,从而带来一定的误差。
在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体系进行粒度分析时,必须对被分析 体系的粒度范围事先有所了解,否则分析结果将不会准确。

4 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谢乐公式)
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是测定颗粒晶粒度的最好方法.
1.透射电镜观察法
用透射电镜可观察纳米粒子平均 直径或粒径的分布,是一种颗粒度 观察测定的绝对方法,因而具有可 靠性和直观性. 实验过程: 首先将纳米粉制成的悬浮液滴在带 有碳膜的电镜用Cu网上,待悬浮液 中的载液(例如乙醇)挥发后。 放入电镜样品台,尽量多拍摄有代 表性的电镜像,然后由这些照片来 测量粒径。
仪器工作原理

ST-08比表面积测定仪。该仪器是根据BET理论及F· MNEL SON气相色谱原理采用对比法研制而成的,其气路流程如图 4-4所示。仪器用氮气作吸附气;氢气(H2和氦气(He)作载气, 按一定比例(H2/N2,He/N2均为4∶1)混装在高压气瓶内。 当混合气通过样品管,装有样品的样品管沁入液氮中时,混 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表面吸附,当样品表面吸附氮气达到饱 和时,撤去液氮,样品管由低温升至室温,样品吸附的氮气 受热脱附(解吸),随着载气流经热导检测器的测量室,电 桥产生不平衡信号,利用热导池参比臂与测量臂电位差,在 计算机屏幕(或记录仪)上可产生一脱附峰(见图4-7), 经计算机计算出脱附峰的面积,就可算出被测样品的表面积 值。

电镜观察法测量得到的是颗粒度而不是晶粒度.
2 比表面积法
BET法是BET比表面积检
测法的简称,该方法由于 是依据著名的BET理论为 基础而得名。BET是三位 科学家(Brunauer、 Emmett和Teller)的首 字母缩写。
2 比表面积法
测量原理:
通过测定粉体单位重量的比表面积Sw,可由下式计 算纳米粉中粒子直径(设颗粒呈球形):
第三章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第二节 纳米粒子粒径评估方法
几个基本概念
(1)关于颗粒及颗粒度的概念

晶粒:是指单晶颗粒,即颗粒内为单相,无晶界.

一次颗粒:是指含有低气孔率的一种独立的粒子,颗粒内部可以有界面, 例如相界、晶界等.

团聚体:是由一次颗粒通过表面力或固体桥键作用形成的更大的颗粒.团 聚体内含有相互连接的气孔网络.团聚体可分为硬团聚体和软团聚体两 软团聚:是一种由范德华引力作用引起的颗粒间聚集,软团聚可以 种.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使体系能量下降. 用机械的办法分开。硬团聚:在强的作用力下使颗粒团聚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