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1):15-20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以聊城市为例赵红霞 1,汤庚国 1,张秀省 2,郭帅 2(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聊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绿地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城区景观特色鲜明,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格局,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斑块绿地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区中呈随机分布,绿地总面积为市区景观的33.71%。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聊城市城市绿化建设建议。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斑块,廊道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07)01-0015-06收稿日期:2006-10-01项目基金:作者简介:赵红霞(1976-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工作。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ence. E-mail: ;; tang@AN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A CASE STUDYOF LIAOCHENGZHAO Hong-xia 1,TANG Geng-guo 1,ZHANG Xiu-sheng 2,GUO Shuai 2(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Agricultural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spaces system structure in the Liaocheng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data of IKONO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of city was distinct, forming a water-in-city and city-in-water pattern, the city was consisted of four landscape elements: builds, roads, green spaces and water; The green patches and green corridors constitute the green spacessystem, the green patches was the main part and distributed randomly in the city, the area of green spaces took up 33.71% of the city. At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Urban landscape; Green spaces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Patch; Corridor景观(landscape)是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1]。
根据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缀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单元,其划分与观察尺度密切相联系[1]。
城市绿地的布局直接影响城市面貌、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布局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各项功能[2]。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进行城市绿地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3-14],但目前大多研究是把绿地和城市分裂开来,把绿地作为一种独立景观单独分析[3-14]。
绿地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性质、城区环境对绿地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影响,因而把绿地作为一种独立景观是不很科学的。
本研究利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把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首先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然后根据城市性质分析绿地系统结构,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35°47′~37°02′N,115°16′~116°32′E,全境东西直距114 km,南北直距138km,总面积8715km2,1994年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名城。
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类型,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为1/6500~1/7500,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潮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3.9%,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13.4℃,无霜期193~201天,年降水量567.7~637.3毫米。
境内天然植被很少,多为栽培植被,仅有零星灌木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
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田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利用2006年5月聊城市IKONOS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实地测量和植被调查,获取城区景观及绿地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对城区景观及绿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2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指标2.2.1 景观单元比率C(landscape coverage ratio)反映各景观组成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用于描述研究区内各景观组成单元在整个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
C=A/S×100%式中,A为研究区某景观组成单元的总面积,S为研究区总面积。
2.2.2景观多样性指数H(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dex)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它的大小反映景观组成单元的多少和各景观单元所占比例的变化。
当景观由单一组成单元构成时,取值最小,其多样性指数为0,当景观各组成单元的面积比例相同时,H达到最大值,H max=ln(n)。
式中,P i是景观组成单元i在景观中的面积比例;n是景观中所有的景观组成单元总数。
2.2.3 斑块形状指数S(patch shape index)经过数学转化的斑块边长与面积之比,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
当斑块形状为圆形时,取值最小,其形状指数为1。
式中,P是斑块周长,A是斑块面积。
2.2.4 斑块土壤特性指数SC(patch soil character index)反映人为干扰对斑块的影响程度和斑块的变化程度。
当斑块内都为硬质地面时,人为干扰对斑块的影响最大,取值最大,SC=1。
SC=A h/A式中,A h为斑块内硬质地面的面积,A为斑块的总面积。
2.2.5 斑块密度PD(Patch Density)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描述景观破碎度的重要指数。
PD=N/A式中,N为某景观组成单元的所有斑块总个数,A为该景观组成单元的总面积。
2.2.6 廊道密度LD(Line Corridor Density)用于量度景观被分割和连接的程度。
LD=L/A式中,L为研究区内廊道总长度,A为研究区总面积2.2.7 斑块最小距离指数NNI(Patch nearest neighbor index)用于检验斑块是否服从随机分布,也可用来反映景观斑块集聚程度和分离程度,是测度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数之一。
NNI=MNND/ENND式中,MNND是斑块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平均最小距离,ENND是在假定随机分布的前提下MNND的期望值。
式中NND(i)为斑块i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最小距离,N为给定斑块类型的斑块数,PD为斑块密度。
若NNI的取值为0,则格局为完全团聚分布,若NNI的取值为1,则格局为随机分布;若NNI取其最大值2.419,则格局为完全规则分布。
3 结果与分析3.1 景观结构分析聊城建成区面积为63.83km2,城区景观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共同构成;城区中硬质地面(建筑和道路)面积最大,为36.71km2,占城区面积的57.51%;市内水体较多,面积近5 km2;占城区面积的7.79%;绿地的总面积为21.52km2(其中绿地斑块总面积为16.24km2,绿色廊道面积为5.28km2),为城区面积的33.71%;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18,小于其最大值1.6094,说明各景观组成单元在面积比例上相差较大(详见表1)。
表1 景观结构分析Table1 Summary of landscape content analysis从IKONOS卫星遥感影像来看,城区景观特色鲜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以“一古城、一湖、两河”为特色。
古城位于城市中央,为面积1km2的正方形,古城的四周为面积4.2 km2的环城湖——东昌湖,两河为古运河和徒骇河。
城市特色决定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功能,对于“中国江北水城”,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创造水城特色和净化水体是其主要功能。
据景观生态学中的渗透理论,当生境缀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到40%~59%时,允许连通生境缀块(spanning cluster)出现[1]。
对于城市绿地来说,意味着绿地中的生物个体从只能在局部生境范围内运动的情形突然进入能够从城市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状态,能显著加速城市的物质流和能量流[1]。
这充分说明城市绿地面积达到40%以后,能很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
而聊城城区内绿地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小于40%,在量上达不到质变要求,绿地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通不够通畅,影响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此时城市绿地间的连通性,即空间分布以及绿地内部的群落结构对其总体生态效益的发挥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