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壹、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2.壹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ISO10012:2003标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4.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6.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壹部分。
(×)7.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且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ISO10012标准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壹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11.ISO10012标准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
(×)12.关联方不允许于认证活动中使用ISO10012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13.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
(×)14.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人员能力、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15.测量设备通常只有壹个计量特性。
(×)16.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且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18.计量要求通常和产品要求不同,但于产品要求中规定。
(×)19.测量设备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20.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21.规定的计量要求必须从产品要求导出。
(×)22.测量设备需要计量要求,测量过程不壹定需要计量要求。
(×)23.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能够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24.组织应规定属ISO10012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25.于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组织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26.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27.测量管理体系内不是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28.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29.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
(√)30.计量职能必须是壹个单独的部门。
(×)31.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32.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且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33.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34.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35.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
(×)36.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37.最高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38.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设备和评审质量方针。
(×)39.应记录所有的管理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40.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
(√)41.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不需要形成文件。
(×)42.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
(√)43.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所要求的专门技能。
(√)44.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且予记录。
(√)45.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46.当使用正于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47.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且经确认。
(√)48.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且受控。
(√)49.ISO10012标准要求不得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以外的专业人员。
(×)50.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且经识别和受控。
(√)51.软件及其任何修改于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且经批准和存档。
(√)52.软件的测试应于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53.成品供应的软件必须进行测试。
(×)54.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
(√)55.通过复印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用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软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56.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
(√)57.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技术程序不需要清楚地标识。
(×)58.必须单独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
(×)59.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
(√)60.应有测量过程有效性确认状态的标识。
(×)61.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
(√)62.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不需要和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
(×)63.于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且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
(√)64.测量设备于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
(√)65.测量设备应于受控的或已经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
(√)66.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不壹定要纳入测量管理体系。
(×)67.测量设备经检定合格后,就能够用于所有的测量过程。
(×)68.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能够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69.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不得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70.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来设定。
(√)71.最大允许误差不得由计量职能来设定。
(×)72.测量设备的校准不得由负责计量确认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
(×)73.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
(√)74.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不壹定要有处理程序。
(×)75.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76.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77.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且用于测量结果。
(√)78.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记录。
(√)79.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80.省计量院是省内最高的计量检定机构,因此不需要对其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81.利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时,供方必须按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来证明其技术能力。
(×)82.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83.应设计且实施计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法规要求。
(×)84.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可不必重新校准。
(√)85.计量确认程序可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于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
(√)86.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
(√)87.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
(√)8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它能够和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
(√)89.于计量确认过程中,禁止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
(×)90.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不壹定用程序文件表述。
(×)91.计量确认间隔应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92.可利用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93.于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认间隔时,可利用测量过程统计控制技术的记录。
(√)94.校准间隔必须和计量确认间隔相等。
(×)95.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修订其计量确认间隔。
(×)96.于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97.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壹旦改变将会被发现。
(√)98.所有的测量设备均需要封印。
(×)99.封印的要求不适用于调零装置。
(√)100.防止对软件或固件进行未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101.计量职能能够决定哪些测量设备应当封印。
(√)102.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装置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适宜通常不能由计量职能决定。
(×)103.计量职能于执行封印程序时必须形成文件。
(×)104.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且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105.应保持且可获得计量确认记录。
(√)106.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
(√)107.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必须永久保存。
(×)108.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109.计量确认记录必须包括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110.校准结果的记录必须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于接近原有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
(×)111.校准证书或方案中必须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
(×)112.记录必须是手写的或打印的。
(×)113.记录能够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质。
(√)114.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计量确认记录。
(√)115.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116.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117.壹个测量过程必须使用单台测量设备。
(×)118.测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