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材处理:由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较多,可将该部分内容分两节来上,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并学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第二节课主要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以及右手定则的推导与运用。
五、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学生分组随堂实验探究的操作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实验操作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T学生讨论、猜想T设计实验T探索实验T (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一得出楞次定律一课堂讲练一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器材准备:1.教师演示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30组。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1、如何判断闭合电路中是否能产生感应电流2、如何判断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二)、新课教学1、猜想与假设:教师提问:“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也要激发磁场,那么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计学生猜想情况: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②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③感应电流是由线圈中磁场变化引起的,所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变化有关。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为了检验各自猜想的正确性,分小组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导线)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与变化(2)、如何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演示说明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的关系。
请学生用一节旧电池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电流分别从两个接线柱流入电流计时,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所用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同时提醒学生不同的电流计电流方向与指针的偏转方向关系不同)(3)、如何知道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的方向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要求利用(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线圈,条形磁铁,导线等)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说明实验操作过程,并设计出实验现象记录表格。
学生可能通过磁铁的运动改变线圈磁场;也可能用电磁铁代替磁铁,通过电磁铁的运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或电键的通断控制磁场变化等。
根据巡查的情况,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上台介绍说明,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显示。
最后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修订完善一个简单易做的实验方案。
图3)方案如下:3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电路图连接与实验操作,并填好实验现象记录表格。
4、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提出问题: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也要激发磁场,那么感应电流所激发磁场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1:感应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是否始终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引导2:在什么情况下,B感与B原同向在什么情况下,B感与B原反向引导3:你认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通量的变化起什么作用(提炼关系)得出初步结论(PPT课件呈现):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5.结论验证教师:上述结论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大家可以利用其他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将实验用的电路图显示在屏幕上。
学生实验操作:同组的两个同学分别将原、副线圈的电路接好并弄清楚导线的绕向,接好后将原线圈放入副线圈中。
分别验证电键闭合、断开瞬间和电阻大小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结论判断的是否一致,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对“阻碍”的理解:当① 原增大时,B感与B原相反;当①原减小时;B感与B原相同。
即“增反减同”。
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例:如图所示,试画出合上电键K时,线圈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及步骤解决问题。
第一步:画出通电线圈A的磁场的磁感线,并使之穿过线圈B。
第二步:分析可知,原磁场在线圈B中的磁通量增强,据楞次定律,让学生判断:两磁场的磁感线方向应相反。
请同学画出线圈B中感应电流磁场的磁感线(虚线所示)。
第三步:借助螺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并标在图上。
课堂练习: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矩形线圈abed,在细长的磁铁的N极附近竖直下落,保持be 边在纸外,ad边在纸内,从图中的位置I经过位置U到位置川,位置I 和川都很靠近U,在这个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A.沿abed 流动®---- IIIB.沿deba流动C.由I到U都是abed流动,由U到川是deba流动D.由I到U都是deba流动,由U到川是abed流动解题小结: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方向。
第二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大或减小)。
第三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依据楞次定律)。
第四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依据右手螺旋定则)。
7、总结深化,加深理解:针对刚才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二字:a、谁起阻碍作用一一感应电流的磁场。
b、阻碍什么一一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c、如何阻碍---- 增反减同。
d、阻碍结果呢一一阻碍不是相反,阻碍不是阻止,阻碍使磁通量的变化延缓。
引申:针对刚才实验,从线圈与磁铁相互作用的角度再来探讨。
(1)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2)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N极,这个N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3)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4)楞次定律的表现形式: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三)、作业布置: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一)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理解:(1)、“阻碍”不等于相反,不能阻止。
(2)、“阻碍”的表现形式:增反减同、来拒去留。
(二)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第一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方向。
第二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大或减小)。
第三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依据楞次定律)。
第四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依据右手螺旋定则)。
九、设计说明1 •在猜想与假设阶段,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
鼓励大胆的猜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此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 “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是探究过程的关键,难度也是最大的,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小组的合作讨论加以操作,尽可能使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方法。
3•在归纳时,直接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的共同点比较困难,为此采用教师提问法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找出它们的联系点,易使学生发现各现象间的联系。
4.通过猜想、实验操作得到现象、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对结论进行实验验证体现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思想。
学习《自感与互感》一节的几点收获作者:亓东升单位: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更新时间:2016-08-31 09:58浏览量:40可圈可点,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常规实验和数字多媒体实验为载体,用严密的科学探究思路行云流水般的让学生认知了两种现象的本质,掌握了这两个概念。
方老师处理教材、把控知识的能力令我佩服,第一次感叹原来这节课可以这样上,相信听课的学生整节课都是兴趣盎然的,这才是真正的优质课。
下面谈谈我的深切体会:一、实验设计引人入胜,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和底蕴,不能以讲代做,越俎代庖暑期研修中,我反复认真地观看了方巨丰老师的授课《自感与互感》,这堂课讲的精彩纷呈,在这节课中,授课老师运用了六个典型实验:1、放在电磁炉上线圈的感应现象。
巧妙创设物理情境,引出互感。
2、Mp4通过线圈互感带动音响。
以身边常用的生活电器来深化知识,用好奇吊起学生知识的胃口,明白了互感能够传递信息。
3、验证通电自感的实验实验设计与改正。
让学生去理解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4、断电自改电路的设计和验证。
通过实验创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感现象。
5、用传感器研究自感现象。
直观、明了地显示实验现象。
6设计电路,擦出电火花。
在学生动手动脑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回归物理学的本质。
7、最后用生活中的自感和互感的一些案例进行轻松结束,达到课堂一张一弛的愉悦。
目前在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由下面的几个步骤组成:1.上课时教师先把实验原理步骤等细讲一遍;2.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3. 学生根据指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4.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