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 薄智云
便满、腹胀
腹针的操作
进针手法
避开血管、毛孔,施 术要轻。
根据习惯持针、进针, 单手、双手或管针进 针均可,但要保证取 穴进针的准确性。
进针时有疼痛,可能 与毛孔、血管有关, 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腹针的操作
针剌与疗效
针剌深浅与强弱,以 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 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 标。
主张“先浅后深、宁 浅勿深、宁弱勿强、 见好就收”。
腹部经络系统
浅层→全息(定位)调节系统 中层→经络调节系统 深层→内脏调节系统
腹针穴位定位1
神阙——中庭:8寸 神阙——曲骨:5寸 神阙——腹外侧缘:6寸 两乳中之间:8寸 中庭:当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
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曲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
的中点处
腹针穴位定位2
人部:调节中层经络 系统,以调节经脉气 血运行。
地部:调节深层内脏 系统,调节脏腑功能。
腹针的操作
掌握安全的深度
剌激的是存在于腹壁 内的经络系统,而不 是剌入某个内脏。
进针深度以不剌穿腹 壁为度。
进行针剌时,不同深 度有组织和不同的手 感。
腹针的操作
选择治疗不宜针剌的 大饥大饿
时间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肚脐)为中心的腹部先 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 点(腹全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腹针依据 1--腹部脏腑、经络分 布
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还 分布着大量的经脉(肝经、肾经、脾经、 胃经、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 阴维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 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 气结聚的地方,也是审察证候、诊断、治 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 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 径最短等优点。
腹针的治疗
作用机制
调节脏腑→疏通经络 →作用靶点
腹针的治疗
适应症
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 脑血管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
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
腹白线(任脉) 脐横线 胃经线-2 肾经线-0.5
腹部分区、划线,任 脉(中脘4、下脘2、 气海1.5、关元3)、 肾经(商曲2)、胃 经(滑肉门1、天枢0、 外陵1)、上风湿点
及外点、下风湿点及 下点。
腹针穴位定位
定位(全息)取穴法
腹部穴位(八廓)定位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八卦 取象 方向 巽 风 东南 震雷 东 离火 南 坤 地 西南 兑泽 西 乾 天 西北 坎水 北 艮 山 东北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 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 ,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 法之一。
腹针疗法
1、腹针概念: 2、腹针起源: 3、腹针依据: 4、腹针穴位定位: 5、腹针操作 6、腹针在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腹针疗法
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 刺方法。
腹针的操作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29分钟,根 据体质强弱、病程长 短及疾病虚实来决定。
腹针的操作
疗程
一般为6次/疗程,其 中的前3次为每日针1 次,后3次为隔日针 剌。
慢性病及疑难病为10 次/疗程,前5次为每 日针1次,后5次为隔 日针剌。
腹针的操作
起针手法
根据进针顺序依次起 位针 孔。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深剌)调 节内脏系统时,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 故穴性亦不同。
腹针的操作
针具的选择
患者的肥瘦
穴位的深浅
进针长度不超过针长 的2/3
同一病人选取同粗细、 同长度的针
腹针的操作
体位
平卧位
腹针的操作
进针深度:分为天、 地、人三部,分别调 节不同系统。
天部:调节浅层全息 系统,引起临床症状 改善。
的空间结构。 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剌激与影响不同的外
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
腹针依据 4--实验
尉迟静观察经络敏感人,发现反复针剌气 海、石门、关元穴时,能激发任脉贯注的 感线,但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而针剌神 阙穴引出的感传路线,①是纵行的主干呈 双向贯注循任脉通督脉;②是由神阙穴横 行双向贯注的环行路线;③是由神阙穴向 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这为 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针系统的形成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和掌握, 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 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1)循经取穴法; (2)定位取穴法; (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 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
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 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 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脏腑 肝、中焦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下焦 肺、大肠 肾、膀胱 上焦
取穴 右上风湿点 右大横 中脘 左上风湿点 左大横 左下风湿点 关元 右下风湿点
腹部穴位的特性1
腹部的浅层、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 外周系统。
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
腹部穴位的特性2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浅剌、中 剌)调节外周系统时,治疗同样疾病。
腹针依据 2--神阙-脐学说
胚胎时期,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 质的通道。即胎儿在母体时是以脐为中心向全身 输布气血。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 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
胎儿出生后,随着营养摄入方式的改变,脐部输 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要地位(potential潜 力) 。
经络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系统,这个系 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神阙穴实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
其中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 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脐和诸经百脉 相通,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乃经脉 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 故三脉经气相通。
更由于奇经八脉纵横,贯串于十二经脉 之间,联系全身经脉。
腹针依据 3--腹部的结构
腹部“前面深似海,后面薄似饼”。 经脉是沿着隐性感传线下面的一种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