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实践与知行
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 问题。知就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探索世界未知 的事物的本质,明晓里面的来龙去脉,学习也 是一种知,只不过是,有老师帮助你认识世界, 速度和效率更加快,减少了教学费的过程;行 就是,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 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 的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 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知行合一 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在社 会实践中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兴 趣,锤炼大学生的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和形式.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直接影响了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强化知行合一,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 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 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 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 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 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 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 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 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 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行合一
----王阳明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 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 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 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 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 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 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 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组长:洪榕 组员:商航、王贵、谭永顺、 魏小娜、车吉成、王飞、杨攀、 候静、简豪
知行
知行关系,好像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特殊问题。从先秦 到当代,哲学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 所辩难,知行必须合一,却不言自明。王阳明讨论知行 合一,也只是认为两者不分先后,知行并进。究竟为什 么必须“行其所知”?中国哲学几千年对此几乎无所质 疑。其中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
知指知识,知觉,认识 行指行为,行动。 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 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 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 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 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 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在当代这个理论还适用吗?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知行,依旧 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一切从实际 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 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大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才是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社会实践中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就是要大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 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的 实效性。
所以对于我们当代
大学生知行是很重 要的。
谢 谢 观 赏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 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 价值的实现过程。
“知”不仅是要掌握基本事实,而且要用批 判的态度来领会。 “行”社会实践与行为。 知 行 只有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认识 这个诺大的世界,以及认清自己。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正确的社 会观察,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模式在认识方式 上的不足,还能通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帮助青 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引入“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在社会 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 于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