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到实践——浅谈语文与戏剧的整合【摘要】戏剧教育作为一种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在国内较新的教育思想,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戏剧教育,是基于学生兴趣,基于语文中的戏剧元素,以表演为抓手,在教学中渗透戏剧的内容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语文与戏剧的魅力,体验到合作与创作的快乐,提升学生文学与艺术的品位。
【关键词】语文戏剧表演每一个一、缘起:戏剧教育与传统戏剧和而不同戏剧,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是一门表演艺术。
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戏剧不仅仅是表演艺术,而且还是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作为课程的戏剧,其功能已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它不是单纯的才艺教育,而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的话说:“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或起立喝彩,而是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
”本文所说的戏剧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戏剧专业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普适性教育。
它不是教给戏剧知识,训练表演技能,而是提供全面的人文熏陶,提供丰富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它不是培养少数有表演天赋的儿童,而是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能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二、价值:戏剧教育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地接受,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自我内驱力也在逐步下降。
然而戏剧教育由于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则能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内在需求、激起学生创造欲望,提升学生艺术与文学的综合素养。
1、激发兴趣,从“表演”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
”升入小学,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字,课堂上,他们时而摇头晃脑地朗读着,时而静下心来默读着,时而小脸通红地讨论着,时而目不转睛地倾听着……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触摸着文字的温度。
“老师,我能把文字演出来!”“我也能!”“我也想演!”……每当课堂上有表演环节时,举手的人数总是最多的,大家都争相抢着表演。
直到学生们看到了被校长邀请来的扬州木偶剧团的木偶剧演出后,他们的热情被再次点燃了。
一开始,校长还担心学生们是不是喜欢木偶剧,因为木偶毕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和现在那些鲜活的动画片相比魅力的确小了些。
然而没想到,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看得津津有味。
演出结束后,他们纷纷跑到后台,要看个究竟,央求着工作人员也教自己几招绝活。
不少孩子回家后也学着捣鼓木偶、皮影了,也想创作自己的木偶戏、皮影戏。
热爱戏剧的种子正在萌发……何不把戏剧引入课堂?从小喜欢语文、也爱表演的我,遇到了一班同样喜欢语文、也爱表演的学生,志同道合的我们,很快一拍即合。
大家一致决定先从表演开始走近戏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快乐是比感兴趣更让人兴奋的。
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创造的乐趣。
2、艺术熏陶,从“创造美”开始校长在上海聆听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思奎斯关于戏剧教育的演讲后,把戏剧教育的思想也带给了我们,大家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
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Wilkinson)博士认为通过戏剧开发人的潜力,应包括所有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少数天才。
在韦爱诗看来,戏剧在开发一个孩子过程中至少能促进以下八种能力的发展: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情感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
英国著名戏剧家、教育家布赖恩•威说:“戏剧首先是一种促进孩子作为人类一份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戏剧教育开发每一个人。
”学生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发现,舞台的布置、音乐的选配、道具的制作、服装的选择都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是他们开始了创造美:用身边的素材制作道具,用闲置的衣物改作成合适的演出服,用墙贴、小制作布置舞台,在音乐网站上细心聆听每一首应景的曲子……艺术的气息在校园里弥漫。
3、文学素养,从“整合”开始戏剧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模拟情境,它可以超越情境——将真实情境集中化、典型化、艺术化,还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从远古到未来的穿越。
教师将要教的概念、技能、信念镶嵌在戏剧创设的情境中,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语文最先运用的“角色扮演”就是戏剧在该教学领域的成功案例。
我清楚地知道,表演不是戏剧教育的全部,但是表演却是戏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生性爱表演,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孩子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
打开语文书,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课文也很适合学生表演。
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入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语文课上、金话筒课上,我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寻找语文中的戏剧元素,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他们觉得语文不再是单纯的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而是一种快乐学本领的活动体验,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乐学、学有所得,课堂真的成了孩子们学习乐园、精神家园。
三、行动:语文与表演共同实现戏剧教育价值最大化戏剧教育的实施,不是只靠每周一节校本课的既定式开展,戏剧教育的实施,还应在课堂的教学中巧妙渗透。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戏剧教育?最方便且有效的抓手就是“表演”。
以下我从表演的内容、表演的方法、表演的形式、表演的德育功能等四个方面来谈如何让语文与表演在戏剧教育中实现双赢。
1、用心选择“演什么”语文书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表演,即使是适合表演的课文,也不是从头到尾都适合让学生表演。
因此,在备课时,要挖掘课文中可表演的内容,明确表演的目标和形式,形成表演的初步构想。
(1)字词理解,表演来帮忙在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时,对于那些学生早就熟悉或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词语,如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因为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理解生字词语时,虽然可以要求他们查阅详细的解释,但是用文字描述的解释毕竟是抽象的,如果利用情景表演,就可使概念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
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中的“砍、扔、纵”三个生字时,我让学生演不同的动作,其余学生猜生字。
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能准确传递信息,台上台下互动,既明确了动词准确运用的重要性,又增加了趣味性。
又如在《雨点》这课中,对于“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学生们更喜欢演一演的方式,直观形象。
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两眼一闭,十分可爱。
当有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我及时组织评议:图上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的?平时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的?学一学。
学生再演时就很准确地把握了“慢慢走路”这一散步的特点。
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词意,既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生活经验少的特点,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词语,形成清晰认识并牢牢记住。
(2)课文感悟,表演来助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对那些角色特点明显、对话生动有趣的内容,我直接让学生按照课文表演。
如《小露珠》这课中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那一段,是学生学习句式、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来和小露珠打招呼。
表演前,我提醒大家注意不同动物的特点,比如:他们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声调等,并在课文基础上,稍加改编,让每个部分的表演更有完整性。
我启发学生:“小动物们跟小露珠打了招呼,小露珠应该回答才是,可课文中小露珠并没有回答,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小露珠应该怎样回答,与小动物们打招呼呢?”在学生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再表演这段内容。
这样的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对学生进行了礼貌教育。
(3)留白想象,表演来补充课文中的一些留白也给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提供了契机。
《小露珠》最后部分写小露珠消失时,植物与小露珠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只用了三句话:“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啊!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
’”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启发他们: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等植物曾经得到过小露珠的滋润,现在小露珠要走了,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小露珠又是如何跟植物们一一告别的呢?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台词、动作,从一个场景开始,在学生练说的基础上表演。
巧补留白,开放性地借助戏剧元素,学生得到了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情感体验的多重提高与熏陶。
2、精心设计“怎么演”(1)写景类课文,小导游引路表演以课文为依托,只有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他们才易于表演、乐于表演。
如《西湖》一课,我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进行表演。
表演之前,通过朗读、品读的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回忆自己旅游过程中印象最深、介绍的最好的一位导游,模仿他的语言、表情、动作,一人介绍西湖的一个景点,比一比谁更像导游。
这样降低了表演的难度,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个个兴趣盎然。
(2)多对话课文,抓人物特点对于根据课文对话表演的,或语言有规律特点的,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特点,熟读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加入表情、动作等,然后表演。
《雨点》这课中,为了使学生感受语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富于变化,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先我读课文,他们演,让其他同学感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
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了:第一句要读得轻点,不能吵醒睡觉的雨点;第二句要想象雨点散步的情形,读得平缓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体会出雨点的匆忙;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
于是,我又请一组同学上台来读课文,另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同学当评委,读完、演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意见。
(3)个性化表演,演出内心戏《小露珠》这课中小动物与小露珠打招呼这部分,如果没有前面“演什么”的层层铺垫,一开始就让学生来演,并且要求演小露珠的学生与其他小伙伴对话,学生缺少了内心体验,表演出来的效果肯定差强人意。
课文留白、学生想象表演的部分,则更需要铺垫,引导学生想象表演的内容很重要。
当学生表演得不到位或是偏差较大的时候,我就会充当起“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当时的情况,适当加以示范。
如《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气势汹汹地说,学生表演时仅仅在语气上加以表现,这时如果再配上恰当的动作:表演杂草的双手叉腰,或一手指着扮演小稻秧孩子的鼻子,会更能体现杂草的蛮不讲理。
3、面向全体“大家演”表演,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该是属于全体学生的。
为了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小小组合作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