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

讨论题目:
害虫综合治理(IPM)的 定义
组长:孙华伟 成员:殷兴、严红丹、王聪、胡辰昱、 浦天馨、潘培培、王娟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害 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 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和有关环 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当技术和方 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
定义的特点: (1)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出发; (2)综合治理是建立在各项措施的基础上,但不是各项 措施的简单相加; (3)要考虑经济、安全、有效。 不足之处: (1)未能强调自然控制因素。(2)未给“经济 有效”一个定量标准。
1979年,我国昆虫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对综合 防治的内容做了说明:
对综合防治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 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 于农田最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 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 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应当从生态学的观念来 考虑”。并认为“综合防治不是搞拼盘”,在一个地区 ,对一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通盘考虑;因地因 时因病虫害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 的和病理的多种手段,经济、安全、有地将病虫 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
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 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 ,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 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 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 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 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1984年,农林部召开全国植保处(站)长会议,对 综合防治进行了讨论,指出:
生态的、经济的及社会的效益”。这一定义指出了IPM不仅 要消除害虫的为害,还要不影响生态系统,及保证社会安定 。 Smith R.F.(1978)提出IPM的另一个定义。
2、我国IPM的发展
50年代初,在中国害虫防治中已应用综合防治一词 (在根治东亚飞蝗的实践中提出的“防治结合”和 “改治并举”的防虫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小结: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根据 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的预报结果 ,作出害虫防治方案的最佳选择,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控制因 素。
早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在于使用 各种防治措施,并有简单的协调。而在60年代末 期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思想,是建立在生态 学基础上的,并具有了系统思想。
1975年在全国植保工作会议(黄山)上,我国植保专家制 定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 作方针,提出“把防作为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 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地应用化学防 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 地控制病虫害地目的。”
这一定义表明:(1)要用经济阈限决定是否防治害虫 ,即只要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使其不造成为害,而不 要求彻底消灭害虫;(2)害虫防治要根据害虫种群动 态及其有关环境;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所起的作用。(3 )重新提出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配合。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于1972提出: IPM是“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
的多种害虫,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控制力量,兼用各 种能控制种群数量的综合方法,如在农业防治法、利用病原 微生物、培育抗性农作物、害虫不育法、使用引诱剂、大量 繁殖和释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必要时使用杀虫剂。”
Rabb (1972)的IPM定义: “IPM靠明智的选择及利用各种防治害虫的方法来达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