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同名42435)

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同名42435)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

获得满足感。

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

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

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

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地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

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

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和快乐的状态。

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

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犯道德行为和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能驾御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以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让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

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敢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们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

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定的心理状态。

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

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咦?这情景以前也见过!您有过这种经历吗?明明是初次见到过的风景或场面,给您的感觉却是“咦?这情景以前也见过”,或者“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等等。

这种经历叫做即视体验。

即视体验被视为假性记忆活记忆错误的一种。

一般认为,即使完全忘记了过去的经历,但通过联想而出现某种联系的话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另外,在梦中曾经见过,但梦境又被完全遗忘的情况也会产生这种现象。

贝尔格森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心理紧张程度较低的时候”,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就是,幼儿期受压抑的经历试图通过这种浮现方式来得到解决。

另外,即视体验也被叫做“将未知物是为既知物的体验异常”,据说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的梦幻状态、科尔萨科夫氏精神病综合症以及神经病等症状中,这种体验时常可见。

出现这种体验的时候,不要把问题想的太深,最好想到“也许过去有过这事儿”就刹车。

做梦可以消除身体疲劳在我们的睡眠期间,眼球会骨碌骨碌地周期性转动。

这种眼球急速运动的时期叫做REM 睡眠期。

如果在这个时候把人叫醒的话,80%左右的人都会告诉你他正在做梦,而在别的时候(NON—REM睡眠期)却只有20%的人在做梦。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做梦时间都是在REM 睡眠期。

在REM睡眠期内,眼球剧烈运动,脑电波的波形就像醒着的时候一样,但这是实际上又处于睡眠状态。

所以得了一个别名,叫做似非而是的睡眠。

REM睡眠期一般是在睡着一两个小时之后才会出现,中间会有较长的间隔,反复三四次左右。

顺便说一下,REM睡眠期受到妨碍的话,人就得不到睡眠的满足感,也即造成一种没睡着的不满情绪。

这是因为,在REM睡眠期内,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减退,能够消除身体的疲劳。

毋庸赘言,充足的睡眠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REM睡眠,即梦尤为重要。

使她显得漂亮的方法一般来说,瘦子穿横纹的衣服不显瘦,胖子穿竖纹的衣服会变靓。

但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个被称为赫尔姆霍鲁茨正方形。

用横纹等分的正方形看起来像一个竖长的长方形,而用竖纹等分的正方形看起来却像一个横长的长方形。

也就是说,体胖的人穿横纹的衣服必穿竖纹的衣服更漂亮。

赶紧把这个秘诀告诉你的女友吧。

日本的小孩是被动性的科迪尔和温斯泰因对日本与美国的30名3~4个月的不同性别的婴儿做了一份调查,以搞清肌肤体验和性格的关系。

顾名思义,从高处坠落的梦可以看做是对坠落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恐惧和不安,与此相关联,有时它也表示对工作、事业失败情况等的恐惧。

出现火灾的梦——是恐惧或热情的表现吗?当梦到自己的家、学校或大楼起火时,我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有时还会有一种恍惚感。

人们一直把火看做禁忌的东西、可怕的东西,对之畏惧不已;同时又把它当做圣物来加以崇拜。

另一方面,只要采取适当的控制,火也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无比的便利。

这是火所具有的两个方面。

换句话说,火具有破坏和再生,或者生与死的两面性。

也就是说,火既可以看做是恐惧与不安的源泉,也可以看做是生命的高扬和热情的表露。

可以说梦中出现的火就代表了这两方面的一面。

商业广告的反复播放是对视听者的心理作战看电视时,同样的商业广告一天要放好几遍,很是让人心烦。

那么换个台好了,谁知其他频道也都放着相同的内容。

问题在于,这些广告都是产品的反复呈示,仿佛在劝说人们:“用这个吧,用这个吧。

”心理学实验证明,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加,人们对同一对象的兴趣和好感也会增强。

我们虽然在躲避商业广告的强大攻势,但实际上却又将商业广告的效果深深地嵌入了脑海。

因此,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起脑海里某个角落的商业广告,无意识地就拿起了XX拉面或XX香波。

人为何会惧怕未知物人对自己无法理解或无法预测的事态极为恐惧。

死亡和精神病之所以让人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它。

例如,每当发生什么事件的时候,报纸上总会登载各界知识分子的评说,这是在向权威人士寻求关于事件原因的解释。

只要能找到“他是兴奋剂中毒”或者“他得了身心症”等原因,事件就从“未知”过渡到“既知”,认得心态就从“畏惧”转为“放心”。

人的身体会突然膨胀?以前,NHK曾做过一个实验,以试探“电话亭里能塞下几个男女”。

排练的时候,电话亭里成功地塞下10个男女。

但是,到了正式试验的时候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电话亭里装不下10个人了,门也无法关上。

而排练的时候还蛮顺的……是不是人的身体突然膨胀了呢?这个谜后来才被解开。

即从排练到正式试验的约1个半小时内,表演者们彼此成了熟人。

对于不认识的人,人们可以毫不在乎地挤对方,然而一旦熟悉以后,大家就开始讲客套,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很注意廉耻。

这样,人们就不可能粗暴地相互推挤了。

我们能够推开别人挤上满员的电车就是因为我们彼此相互不认识的缘故。

越见面越喜欢的心理初次接触某人或某物时,我们不会有什么感情,但反复见上几次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他(它),这种事时有发生,其现象被称为“单纯接触原理”。

美国心理学家扎伊翁斯通过下面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理。

他从大学的毕业相册中抽取了10张照片给被试者看,一次调查了一下他们对每个照片的好感程度。

但是,在10张照片中,有两张展示了1次,有两张展示了两次,有两张展示了5次,有两张展示了10次,还有两张展示了25次。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展示次数越多的照片人物越能得到被试者的好感。

人们对于反复展示的东西抱有好感的原理也可以套用在汉字或非表意文字上。

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

但事实上并不是见面越多就越有把握喜欢上对方。

单纯接触原理的成立仅限于第一印象是肯定获中立的时候,实验结果证明,如果最初就报否定印象的话,那么见面越多就越厌恶。

这就是说,能否和一个人亲密相互交的关键取决于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

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有见人恐惧症呢?很多人一站到公众面前就会感到紧张或不安,如果过度担心自己会遭到对方讨厌的话,就说明你有较重的见人恐惧症。

见人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有以下这么几个:一是在公众面前面红耳赤;二是视线恐惧,即害怕他人的视线,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三是口吃恐惧,即在公众面前会说话会结巴,凡此种种。

上述症状不会发生在亲属那样及其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也不容易发生在面对一个生人的时候,但在其中间地带,即与半生不熟的人打交道时极易发生。

见人恐惧的现象在日本人当中尤为常见。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这是因为日本人没有确立起西欧那样的“个人”观,日本人的见人恐惧主要表现在自我形成的青年时期,这也是跟“个人”的确立息息相关的。

《石头的价值》生长在孤儿院里的一名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笑没有回答,取出一块石头让男孩拿到市场上去卖,条件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真卖。

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里,意外地发现有好多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当男孩高兴地向院长报告时,院长让男孩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结果有人开价比昨天高十倍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让男孩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身价又涨了十倍,由于男孩坚持不卖,一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