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 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 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 利,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 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 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 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 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 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 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 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 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 气道,发为喘促。
小结: 喘证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以 六淫乘袭,内伤以饮食、情志或劳欲、 久病为主。 病位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心密切相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有邪者为 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为 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本病晚期,肺肾具虚,肺虚不助心主治 节,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衰惫,终至 喘脱。
3.胸满喘甚,痰多,便秘者,加葶苈子、 大黄泄肺通腑。 4.口渴甚者,加天花粉、沙参、麦冬、芦 根以养阴生津。
(三)痰热遏肺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 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 睛胀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 渴喜冷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 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 脉象: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泄痰热
热证:痰色黄、粘稠或色白而粘,咳吐 不利,身热面赤,口渴饮冷,便干尿黄, 或颧红唇赤,烦热,或发热,微恶风寒, 汗出,舌质红或干红少苔,苔黄腻或黄 燥,脉细数或滑数。
(二)治疗要点: ( 1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 2 )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 3 )虚实夹杂:上实下虚,去邪扶正并举。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虚实:
(1)实喘:由外邪侵袭,内伤饮食情志所致,发 病急骤,病程短,多有表证;呼吸深长有余, 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 力。 (2)虚喘:由久病迁延,劳欲损伤所致,病程多 久,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轻时重,无表证; 呼吸喘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 鸣咳嗽。
(二)病因病机
1.《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 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2.《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 3.北宋《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惟 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 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 4.元代《丹溪心法· 喘》说:”六淫七情 之所感,饱食动作,脏器不和,呼吸之 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为脾肾俱虚 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5.明代《景岳全书· 喘促》实喘者有邪, 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2.辩病位: (1)以外邪、痰浊、肝郁气逆导致邪壅肺 气,肺气宣降不利,病位在肺。
(2)以久病劳伤 、肺肾摄纳失常、虚实
挟杂病位在肺肾。
3.辩寒热 寒症:痰清稀有水或痰白饮,有泡沫, 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四肢 不温,小便清冷,或恶寒无汗,全身酸 楚,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迟。
[加减应用]: 1. 临床应用时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 脾行气,以增强化痰降浊之功。 2. 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 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3.痰浊挟瘀者,症见喘促气逆,喉中痰鸣, 面唇瘀暗,舌紫暗,苔浊腻,可用涤痰 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桂枝 茯苓丸以涤痰祛瘀。
4.正气尚足,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桃 仁以通便涤痰。 5.痰浊化热,症见痰黄稠,舌苔黄腻,加 黄芩、鱼腥草、胆南星以清化痰热。 6.脘闷纳差,恶心欲吐者,可加砂仁、竹 茹、焦三仙以芳香化浊开胃。 7.平素脾胃虚弱者,可用六君子汤调理。
共同点 起病 兼症
哮 病
痰喘、甚则不能平卧 较缓 喘未必兼哮 急 哮必兼喘
病程
病因
长 外邪、痰浊 气逆、气虚
痰邪蕴肺、 肺肾亏虚
短
外因引动宿痰 宿痰蕴肺 壅塞气道
病机
喘证 共同点 不同点 呼吸异常 呼吸困难、张 口抬肩、摇身 撷肚、实证气 粗声高、虚证 气弱声低
气短
呼吸浅促、或 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 亦不抬肩撷肚
(五)治疗 1.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喘》“治实者 攻之即效,无所难亦;治虚者补之未必 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转折进退,良 非易出。”
2.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 喘证》“实喘 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三、范围:
相当于西医诊断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各
型肺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源
性哮喘,矽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
(四).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咳痰鸣,胸中满闷,甚则胸盈 仰息。 2. 兼次症:痰多粘腻而色白,咯吐不利, 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3.舌象:舌质淡,舌苔白厚腻。 4.脉象:脉滑。
[治疗原则]: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源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陈皮理气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 茯苓渗湿健脾 甘草健脾和中 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以治其本; 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有一味是治 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 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清 ·陈念祖《时方歌括 ·卷下》
(二).表寒里热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 痛。 2. 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 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 溲黄便干。 3.舌象:舌质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治疗原则]:宣肺泄热
[代表处方]:麻杏石甘汤 方自汉 • 张机《伤寒论》 麻黄宣肺散寒平喘 生石膏清肺热 杏仁化痰利气 甘草和中 [加减应用]: 1.表寒较重者,加苏叶、荆芥、防风、生姜解表 散寒。 2.痰热较甚者,加桑白皮、杷枇叶、瓜蒌皮、黄 芩以清热化痰。
(三)临床表现 1. 《灵枢· 五阅五使》“故肺病者,喘息鼻 张” 2.《灵枢· 本脏》“肺高者上气,肩息咳。”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其人喘,……”
(四)病位 1.《素问·藏气法时论 》“肺病者,喘咳 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 息;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声重。” 认为肺肾为喘证的主要病变脏腑。 2.《素问· 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 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心脉痹阻,可导致喘证。 3.《素问· 经脉别论》“有所坠恐,喘出 于肝”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急性起病/慢性起病,逐渐加重,多有 肺、心疾病史 症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甚 至倚息不能平卧 2. 多有慢性心肺病史(咳嗽、肺痨、心悸、哮 病)每遇外感、情志、劳累诱发。 (二)鉴别诊断:
喘证与哮病的鉴别诊断
喘证与气短的鉴别诊断
喘 证
喘
证
概
一、定义:
述
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
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病证。
二、 源 流
(一)病名
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治》中的“上气”即是指喘证,又为哮病 和肺胀病名。
分 证 论 治
实喘 (一)风寒闭肺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2 兼次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恶寒、 无汗、头痛、喷嚏,鼻塞;或伴发热、 口不渴。
3.舌象:苔薄白而滑。 4.脉象:脉浮紧。 [治疗原则]:宣肺散寒 [代表处方]:麻黄汤 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杏仁下气定喘, 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所 能及。兼论其相制七法,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 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内守麻黄之出汗,不使 其劫阴夺营;去姜枣者,姜性上升,又恐碍麻 黄发表;枣甘缓中,又恐阻杏仁下气
—清 •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加减应用]: 1. 喘重者加半夏、前胡、苏子、陈皮化痰 降气平喘; 2. 若得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和营卫、利肺气。 3. 表证不重,可去桂枝,即为宣肺平喘之 三拗汤,麻黄改用制麻黄。 4.痰多者,加制南星、白芥子、瓜蒌皮以. 燥湿化痰。
5.胸胀闷者,加枳壳、桔梗、苏梗宽胸理 气。 6.若为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可用 小青龙汤发表温里化饮。
6.张景岳《景岳全书· 喘促》:“实喘 之证,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 7.明代李健斋《医学入门· 喘》“惊忧气 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 促而无痰声者。” 8.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喘》“肺虚则 少气而喘” 9.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喘》“在 肺为实,在肾为虚”
期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若以呼吸困难,甚则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
表现者,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病 因 病 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 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 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 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 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 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 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 《景岳全书· 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 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风寒风热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肾虚 肾阳衰弱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肺 气 上 逆 失 于 宣 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志失调
喘证
久病劳伤
二、病机 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涉 及肝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 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的宣肃 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主摄纳, 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 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 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 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 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 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 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 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 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