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与班级管理PPT课件

德育与班级管理PPT课件

专题五 德育与班级管理
第一讲 德 育
一、德育的概念
• (一)德育的内涵 •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
育。 •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 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二讲
班级管理
内容框架
• 班级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班级管理的意义
• 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日常管理 2、班集体建设(重点) 3、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4、个别教育 5、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班级的定义及其特点和功能
(一)班级的定义 1、班级: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范组织
起来的,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近、有相当 数量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 特征的群体。
6、班级环境建设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活动:主题班会的设计
班队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 1、活动主题----主体明确、有一定的涵义 2、活动目标----可单一也可多向,但一定要有主次 3、活动形式----可单一也可多样,但不能过泛 4、活动资源准备----人、物、时 5、活动过程----步骤明确、环节紧扣,又意外防备 措施 6、活动评价 7、活动反思
1、道德课的由来 2、道德课的结构与内容 (二)间接道德教育
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 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 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机制
1、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 2、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3、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4、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 1、计划的含义和类型 • (1)含义:班级计划是学年或学期开学前根据国
家培养目标和学校要求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为了 实现某种目标、完成某种任务、达到某种状况而制 定的工作安排和行动步骤。 •。
二、班集体建设
(一)把握班集体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1、班集体发展的阶段 (1)松散的群体阶段 (2)初步形成阶段 (3)确定阶段 (4)巩固、发展阶段 2、班集体发展的非线性特征
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实效的内涵 1.实效是指一个阶段内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 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 2.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 3.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 能的吻合程度。 4.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在学校德育活动的过程和 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者以自己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品 德发生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目的的特性。
(三)班集体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功能
归属 功能
社会化 功能
班级 功能
个性化 功能
保护 功能
选择 功能
(三)班集体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示范
1、以德服人 2、直接示范与间接示范
(三)讨论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 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就是 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
案例:善待布赖恩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 教育方法。
五、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 (一)直接道德教学
(二)德育教育应该是真实的教育的方法
我国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 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等 西方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有: 道德讨论法、案例研究法、角色扮演法等 。
四、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
第一,依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 第二,依学生的实际态度而定。 第三,依具体的任务而定。
• 3、班级卫生保健:打扫教室内外卫生、卫生 习惯的培养、常见病防治、学生体检等。
• 4、了解研究学生:书写班级日记、班史、周
记,设立学生档案等。
• 5、班级总结评比:学生进行操行评定、“三 好学生”评选、班级总结及奖惩等。
• 6、假期生活管理:设立校外学习小组、学生 联络网及布置假期作业等。
练习:班级工作计划地制定
(三)“大德育”的合理性
我国的“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 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的教育;
政治教育: 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 信仰的教育。
三、德育的根本任务——影响人格
(一)德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 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实践。
(1)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A、心理因素
B、时空因素
C、外界压力作用 • (2)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A、自发性 B、约束性 C、交叉性 D、倾向性 E、不确定性
(2)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4)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A、巩固和发展“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B、积极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C、努力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D、分化瓦解“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 满足需求的功能; 诊断功能; 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班级日常管理 二、班集体建设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四、个别教育 五、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一、班级日常管理
• 1、班级教学常规管理:课堂纪律评比、考勤 、确立请假制度、考试纪律等;
• 2、班级各项建设:设立班级小图书馆,制作 黑板报、布置教室等;
3、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又称班级风气 。它是班级内大多数成员在情绪、言论、行 动、道德面貌和思想作风上的一种共同倾向 或表现。
5、引导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不经上级组织或行政领导规 定、自然形成的群体。(是由群体成员 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 交往频率、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 群体。) 这类群体并无明确的目标、任务,成员 之间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明确,群体内也 并不存在某种严格的组织体系。
(二)班集体建设的基本内容
1、形成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2、培养骨干,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3、班风建设 4、开展集体活动 5、引导非正式群体 6、班级环境建设
2、培养骨干,健全班级组织机构
(1)班干部在班 级中的主要作用 桥梁作用 带头作用 助手作用
(2)班干部的产 生方式 任命制 民主选举制 自由竞争制 轮换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