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时事背景材料一:2016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以青少年的视角为孩子们讲述长征路上真实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
材料二: 201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热点解读
1. 当代中学生为什么要传承先辈们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1)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需要。
(2)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
(3)是增进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4)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 校园暴力事件有什么危害?
(1)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施暴者也会因此受到法律的惩罚。
(2)会对双方家庭造成伤害。
(3)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氛围。
(4)败坏社会风气,渲染暴力文化,不利于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3. 为什么李克强总理要对校园暴力作出特别批示,要求坚决遏制校园暴力现象?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党和国家给予特殊保护。
(3)校园暴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破坏了良好的校园氛围、社会和谐。
4.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电视、网络中充斥着暴力文化,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价值判断;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震慑力不强。
(2)学校:片面重视文化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校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3)家庭: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监护不力,对孩子过于溺爱。
(4)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修养较低,缺乏宽容、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
5. 如何遏制校园暴力事件?
(1)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净化文化氛围,严禁渲染、传播暴力文化;加强对学校及其周围环境的治理,净化社会环境。
(2)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守法公民;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立问题学生的跟踪帮教制度。
(3)家庭:家长要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4)青少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面对校园暴力侵害时,要采取灵活方式与其斗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 青少年应怎样避免遭受校园暴力的侵害?
(1)上下学尽量结伴而行,按时回家。
(2)尽量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应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3)遭遇校园暴力时,冷静对待,必要时向家长或老师等求救。
跟踪练习
1. 李克强总理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这一举措 (B)
A. 能够使青少年彻底远离校园暴力的伤害
B. 能够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
C. 能够杜绝校园“小霸王”的出现
D. 对学生的作用不大
2. 2016 年6月16日中新网消息,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要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
这一举措 (B)
A. 彻底解决了家庭困难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
B. 彰显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C. 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统一性
D. 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3. 2016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的第一堂课“信念不移”中,展现了红军战士“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信念。
第二堂课讲述的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在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104岁的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