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新版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1.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

(4)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5)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

2.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特征?答:(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3)技术是人们改造、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

3.STS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答:(1)新的科学观。

(2)新的价值观。

(3)新的发展观。

(4)新的教育观。

1.简述STS学科产生的背景。

答:(1)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

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对科技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

(2)社会运动的推动。

科学、技术和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

(3)学术思想的演变。

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二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三是交叉学科的兴起。

2.简述STS的形成历程。

答:STS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获得学科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化。

学科是具有教育、训练、方法和内容等可传授的专门知识体系。

根据通常看法,STS 的学科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和教育的制度化;二是STS课程的开发;三是博士学位的出现;四是学术交流渠道的形成。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

STS自诞生以来可谓百花齐放,呈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

随着STS的学科化发展,它大致形成了三种基本导向:其一,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其二,科学技术研究导向;其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立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着重关注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开始转向重视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STS也逐步开始了基本立场的转变。

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功能的两重性,肯定其积极影响,否定它的消极负面结果,这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立场。

3.简述21世纪STS的发展趋势。

答: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变化,STS有了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1)全球化趋势。

(2)多样化趋势。

(3)有机化趋势。

(4)技术化(主导)趋势。

(5)人文化趋势。

(6)生态化趋势。

4.筒述交叉学科的基本形态。

答:交叉学科有多种类型或多种形态。

交叉学科主要有三种形态:(1)边缘学科。

即时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叉点进行研究,在两门以上的学科的结合点上成长起来的学科。

(2)综合学科。

即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之进行研究的学科。

(3)横斯科学。

即以许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简述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答:古代中国在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和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1)技术。

①陶瓷技术。

中国瓷器经历了从陶器到瓷器,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发展过程。

造瓷技术于11世纪传到波斯和阿拉伯国家,1470年传到意大利及西欧国家。

②丝织技术。

丝织品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和创造。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开始养蚕和织丝,约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丝织品就远销国外,汉代以后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达到过很高的水平;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大概在汉代就已形成。

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整个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科学。

①农学。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已开始了农耕作业,在此后数千年中,农业一直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农学体系。

②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成熟的学科。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那个时代医学昀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书中提出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③天文学。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约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有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专门的天文学著作;到了汉代,形成自己独特的天文和历法体系。

以后历代天文学家不断修订历法,使其更为精确。

④数学。

汉代出现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

汉代出现的另一本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式,被公认为是世界数学史上的名著。

2.简述古希腊罗马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答:(1)技术。

希腊本土的农业并不很发达,社会的经济支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

因而,他们的手工业门类众多而且技术精良,采矿和冶金、造船、制陶、制革和家具制造等都是比较发达的行业。

特别是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带动了古希腊社会的经济繁荣。

希腊的建筑技术别具一格,对日后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的手工业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科学。

①数学。

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理思想直接相关,该学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几何学方面。

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把建立在一些公理之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

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一书被认为是古代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丢番都的《数论》表明代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出现。

②天文学。

古希腊的天文学,除了为制订历法服务外,主要是在宇宙模型的构思上。

③医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尔克芒可能是古希腊最早研究人体解剖的人;公元前6-5世纪,希波克拉底将医学从原始巫术中拯救出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病、治病,创立“四体液说”,成为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

盖伦是古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

④生物学。

贡献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许多资料,研究和解剖了许多种动物,还对所知动物进行了分类,开创了生物学分类之先河。

3.简述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答:阿拉伯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和炼金术等方面。

他们在数学上的巨大贡献就是把古印度人的十进制记数法传遍欧洲,在欧洲演变成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

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吸收印度和波斯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天文观测,对托勒密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医学方面,阿拉伯人吸收了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医学知识,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医学体系,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9-10世纪的拉齐最重要的著作《医学集成>很早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在欧洲流传;10-11世纪的伊本·森纳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这部著作对后来欧洲近代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伊本·森纳被誉为“医学之王”。

在物理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光学上的工作最为突出,10-11世纪的伊本·海赛木的《光学》一书是古代物理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阿拉伯人的炼金术是在吸收希腊和中国的炼金(丹)术之后才开始的,他们很重视定量研究,并有使它向实用化学发展的趋势。

该技术后来传入欧洲,对近代化学在欧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阿拉伯人是希腊科学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是希腊思想和西方近代文明的中介,是西方近代科学文明的秘密所在。

1.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答:库恩的“范式论”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以动态的历史主义方式看待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证伪主义发展模式所没有的优点,强调了收敛式思维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

(3)把“范式”变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2.简述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

答:(1)仿生学发展模式。

仿生学发展模式是起源最早的技术发展模式。

德国技术哲学创立者卡普提出的人体器官投影说,揭示了技术手段是人体外化和自然人化的结果,认为技术进化的过程是人体不断外化和自然不断人化的过程,实际就是技术发展的仿生过程。

(2)科学拉动模式。

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即技术的科学规定性所决定的。

由于人们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或“科学是技术之母”,并基于科学理论向技术转化速度加快的现实,于是推断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的推动作用。

(3)社会需求推动模式。

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即技术的社会依存性所决定的。

由于技术的最终成果是产品,而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技术,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因此,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3.科学技术对决策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迅速、准确地整理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2)预测手段的发展和预测的科学化,即利用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如直观判断法等,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作为确定目标和制订计划方案的依据。

(3)决策研究定量化,即利用运筹学、统筹法、决策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所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量化论证。

(4)评价和选择方案手段的科学化,也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如价值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最优方案。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密切注视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思想。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

②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科学技术引导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模式的出现。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第一,它概括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特点。

第二,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第三,它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生产力的诸要素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②它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第一,它指出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