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第1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第1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一、单选题1. 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上述现象反映了()A . 奴隶贸易B . 工业革命C . 商业革命D . 价格革命2. “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

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

”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A . 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B .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 . 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D . 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3. 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A . 黄金B . 资本C . 商品市场D . 原材料4.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 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 . 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 . 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D . 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5. 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

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

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A .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文萌芽B .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道C .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D . 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6. 英国1430 年人口为210 万,16 世纪20 年代前期为230 万,到1545 年达到280 万,到1603 年达到了375 万。

1530﹣1640 年英格兰南部食品价格上涨至少五倍。

这()A . 促成了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B . 延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C . 推动了西欧价格革命的发展D . 减缓了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7. 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 .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8.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

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A .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 .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 .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D .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 伊丽莎白一世不失时机地给英国的海盗掠夺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她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不仅引导英吉利海峡的海盗去海外掠夺,授予他们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还积极鼓励这些海盗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在美洲装满财宝的商船。

伊丽莎白的做法()A . 加速了英国的原始积累B . 为工业带来大量劳动力C . 促进了非洲大陆的开发D . 使美洲的人口急剧减少10. 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

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A .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B . 英荷战争、英法战争C . 英法战争、英荷战争D .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11.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A . 荷兰B . 西班牙C . 英国D . 法国12. 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

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A . 奴隶贸易的开展B .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 . 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D .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13.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里“统一”的主要方式是()A . 正常的文化交流B . 西方的殖民掠夺C . 东方的借鉴学习D . 工业革命的推广14. 1600年后,英国、荷兰和法国相继建立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每家公司都是国家支持的拥有特权的机构。

它们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过程中的恶劣行径有()①野蛮掠夺和屠戮②不平等的贸易③奴隶贸易④实行最惠国待遇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15.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建立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 . 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C . 立体交通网络的诞生D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16.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这是基于()A . 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B . 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C .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17.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棉纺织厂在城市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A . 城市拥有众多劳动力B . 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C . 城市居民市场潜力大D . 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18.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

由此()A .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B .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C .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19.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

这种现象是由于()A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 .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C .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D .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20. 观察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A .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 .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 .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D .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21.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 .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 . 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解体”是指()A .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B . 手工工场行业增加,规模扩大C . 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体2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A . 19世纪40年代B . 19世纪60年代C . 19世纪90年代D . 20世纪初24. 设想你是19世纪60年代在通商口岸投资经营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A . 重工业B . 轻工业C . 高科技产业D . 农业25.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 . 土地国有代替私有B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 民族工业开始萎缩D . 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2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

以下企业中属于第三种途径的是()A . 发昌机器厂B . 继昌隆缫丝厂C . 轮船招商局D . 江南制造局27.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 .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B .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C .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 .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28.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

”这反映出当时()A .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B . 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C . 商品经济陷入困境D . 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29.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A .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B . 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C . 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D . 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30.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洋商从中国收购的农副产品,以丝、茶为大宗。

受丝、茶大量出口的影响,都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上述历史现象()①使中国完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使中国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增强③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31. 图一与图二相比,相同点有()①都采用机器生产②其产品都直接投入市场③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④资金都很充足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③④32.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3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上述企业所反映的民族工业产生路径包括()①外商投资②洋务派创办③商人投资④手工工场转型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③D . ②④33. 19世纪70年代珠江口地区,“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家数十家”。

主要是()A . 官办军火企业B .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 . 外商投资企业D . 官商合办民用企业34.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下列属于他们“逸出旧轨”的表现是()A . 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B . 组建发昌机器厂C . 开设了继昌隆缫丝厂D . 倡导“实业救国”35.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A .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B .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C .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D .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36.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其初衷相符的是()A .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B .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 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37. 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此可以推知()时间创办者及身份企业名称1866年方举赞(铁匠作坊主)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源(华侨商人)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82年黄佐卿(商人)上海公和永缫丝厂A . 洋务运动影响深远B .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C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38. 如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 . 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B . 使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 .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 .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9. 如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项目1872 年1881 年增长率(%)棉纱(万担)517.2244棉布(万匹)1224.11493.122﹣﹣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A . 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 .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 . 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 . 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40.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