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第二章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
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2、迁移扩散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1、定义:是人类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
2、类型: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3、研究3方面:聚落、土地利用、文化景观在时间上的变化四、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P36人地关系论【最基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第三章【2节】一、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P50【选择,填空】1、(重要)经验主义方法论:【基础】核心:结论是从经验中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而来;以观察为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重要)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更重要】一、人口增长节点【2个】P741、农业革命之前: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
2、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密度增大;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出现定居的村落;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2)人口出生率早期上升,后期下降(原因: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理论转变与模式P79【图】概念,如何转变1、兰迪的人口转变理论:法国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三个序列。
①原始阶段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②中间过度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二者较原始阶段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阶段特征:起初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变低。
即“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三低型)2、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的人口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把其兰迪的第三个序列又分成了三个阶段。
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
寇尔对人口转变模式给出了数量界限。
3、(重要)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图P80①高位静止阶段HS②早期扩张阶段EE③后早期扩张阶段LE④低位静止阶段LS⑤减退阶段D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三、1)人口分布: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2)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测度3)人口分布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气候、海拔高度、水体、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发展与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其它四、人口移动:【哪几种】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住所可不变更(空间位置移动)。
如购物、郊游、度假等。
人口迁移: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故、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人口迁移类型:1)根据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国际~、国内~;2)按移民迁入区定居时间的长短分:永久性迁移、定期迁移、季节迁移、临时性迁移;3)按有无组织和计划性分:有组织移民、自发移民;4)根据迁移人口的数量分:集团迁移、个人迁移五、人种划分及其依据P921、划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色种族群2、依据: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不定选择】第五章一、农业定义P1171、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成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2、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二、农业起源的理论P1191、海登的“宴享说”: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
所以,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
正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
2、博赛洛普的“人口压力论”:3、贝廷杰的“最佳觅食模式”:三、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P121农业起源一元论(美国索尔和卡特)【东南亚】1、索尔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推测:1)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3)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4)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2、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的捕渔为主的人。
原因: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
3、索尔的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尚需考古学证据。
四、农业发展阶段P127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现代农业(商品农业)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
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
16、17世纪,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3)美国的殖民农业: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
3、传统农业的类型:1)旱作农业(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
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2)水稻农业(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夏季干热,冬季湿冷。
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4)游牧业【区分大牧场】(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
生产力低下。
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4、现代农业【商品农业】的特点:1)商业化生产。
现代农业是为非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2)依靠现代化机械和现代科技进行规模化生产,效益及农业社会化程度高3)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
【基本特征】类型:1)种植园农业(单一经济作物、劳动力集约、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带来大规模移民)2)谷物农业(规模大——农业企业、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4)乳品业(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区位选择受市场和种植地理环境影响)5)市场园艺农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6)大牧场(比一般游牧业的规模大、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五、【影响】中国:【小麦文明】灌溉文明(旱作农业);黍粟文明六、151农业景观: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映:1)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2)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六、农业区位论P152(冯·杜能)1、假设:1)孤立国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50英里之外是荒野;2)城市是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食物来源)3)孤立国内交通手段是马车4)腹地具有均质性,任何地方均可耕种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6)腹地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8)矿山和食盐坑在城市周围2、结论:“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地租只与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改变经营方式。
3、理论缺陷:1)完全均一平原不合实际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和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相符4)技术与交通发展使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第六章一、工业革命P156【出现顺序】工业革命前提:1)欧洲的文艺复兴激发了人们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并且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探求科学理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2)经院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3)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匠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4)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1、英国工业革命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5)市场:打败西、荷和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