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导学案及答案
〖主干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
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
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
(扔踏掷撕毁折断抛)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
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
一听。
〖点击思维〗
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
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
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总
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
筝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分
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总
十分悲哀沉重。
〖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
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
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
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
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
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
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
“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
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
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
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平常的字
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把握重点〗
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
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
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
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
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
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
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
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攻克难点〗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
点困难。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
但
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
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
悲哀。
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
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
更为悲哀的是
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
心情更加沉重。
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
响而原谅自己。
〖质询疑点〗
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
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
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
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
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主干知识〗
chéng duò
1.chā qiáo cuì huáng
jué sè sù
2、缀掇辍湛勘诣谐
3、折断掷踏
4、野草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
5、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