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摘要近来,有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已愈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极大的调整调节了社会货币供应量,以达到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政策素有作用大,见效快,强烈的宣告效益等的优点,又有容易引起经济震动,不宜适当调整等缺点,所以在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建立及演变进行回顾,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对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目前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运行机制;效果作用一、政策介绍1.1、定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1.2、目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实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制度还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中央银行控制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多少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

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称为准备率。

1.3特点:“存款准备金”的特点是典型的规模可测、可控资金,只要“机构专业”,“规模合理”,“科学运营”,就会发挥既能控制“热钱”、“准热钱”,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作用。

虽然“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但存款准备金也是财富,是财富就可考虑其科学运营的问题,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的长效运营,如果运营的好,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好处。

二、近期上调存款准备金效果分析2.1、运行机制: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转自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8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1万元。

2.2、上调分析: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而“存款准备金”这个词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运行机制和原理是怎样的,它的调整又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效果呢?2.2.1防止中国经济过热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2007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

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

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2.2.2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市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指屡次转自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

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

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2.2.3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CPI增速的确过快。

与此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专备金利率事实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

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

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2.2.4、预期效果及局限性分析从市场反应来看,在股市上,虽然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人们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股市依然持续飘红。

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

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

据此分析,此段时间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并未消磨人们的投资热情,再短期内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逐渐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个货币现象。

而在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背后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因素。

近年来,我国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存在着相当直接的关联,往往在货币供应出现快速增长后,物价走势亦会跟着抬头向上,其间二者走势的时滞大约在半年至一年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转自,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存款准备金政策仅仅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虽然效果明显,作用迅速,但是它的刚性极强,往往会带来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目前我国的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几乎为零的水平,依照凯恩斯的观点,此时的货币政策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并且,随着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以及完善性不断增强,信息完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按照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所以,如此单一频繁使用这一政策,更加增强了公众预期的理性的几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而单一的货币政策也恰恰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

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央行更多地是在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这一现象更多地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由此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亟待完善。

四、存款准备金机制完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总结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明确要求“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经过一年多研究准备,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宏观审慎理念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对差别准备金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则化、明晰化,于2010年底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主动按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

4.1、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在一般教科书中,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利器”,并不轻易使用。

但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发展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之所以要搭配使用这两种对冲工具,主要是随着对冲规模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业银行购买意愿、流动性冻结深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更大的效力。

自2003年9月至201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32次,其中上调28次,下调4次,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9.5%。

期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

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4.2、建立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差别准备金制度。

当时建立这一制度,是考虑到不同银行正处于改革和财务重组的不同阶段,且各自对审慎度把握不一。

它把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差异结合起来,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盲目扩张,是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