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公开审判制度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37.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审理并判决的制度。
38.公示催告程序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申请人民法院以公告的方式催告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逾期无人申报,即作出除权判决,宣告票据无效,原票据持有人依判决恢复票面权利的法律程序。
39.执行阻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况的发生使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无法进行或者无需进行从而停止执行程序。
40.司法协助指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本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根据互惠原则,为对方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或与诉讼有关的行为。
36.破产界限也称破产原因,是指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应当具备的条件,即债务人出现了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才可以申请破产。
37.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民事执行权,采取强制性的执行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的活动。
38.督促程序债权人以债权文书为根据,请求人民法院督促债务人履行一定义务的程序。
39.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职权或者依当事人再审之诉,以及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案件,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
40.法院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37.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39.指定期间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审理案件的需要,依职权指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完成某项诉讼行为的期间。
40.执行阻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况的发生,使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无法进行,或者无需进行,从而停止执行程序。
36.诉明能力指当事人亲自进行诉讼活动,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
37.证明标准指审判人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
38.认证指法庭对经过质证的各种证据材料作出判断和决定,确认其能否作为认定案件的根据。
39.督促程序债权人以债权文书为根据,请求人民法院督促债务人履行一定义务的程序。
40.特殊司法协助指两国法院互相承认和执行对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的制度。
36.法定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的人。
37.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提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作出的强制性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作出判决后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38.起诉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诉讼行为。
39.执行程序是指执行组织在执行当事人、协助执行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加下,根据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采取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定程序。
40.执行阻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情况的发生,使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无法进行,或者无需进行,从而停止执行程序的状态。
26.公开审判制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和公开宣判的制度。
27.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6.辩论原则2-31答: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7.诉讼能力5-78答:诉讼能力,是指当事人亲自进行诉讼活动,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又称诉讼行为能力。
28.法院调解11-198答:法院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29.参与分配25-389答:参与分配,是指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的过程中,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申请参与执行程序,并要求就执行所得共同受偿的一种法律制度。
30.特殊司法协助33-480答:特殊司法协助,是指两国法院互相承认和执行对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的制度。
26.支持起诉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28.起诉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因资金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诉讼行为。
36.两审终审制度: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
37.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终局判决之前,为解决权利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依法裁定义务人预先履行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财物等措施的制度。
38.诉讼终结: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出现特定情形,使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或者失去了继续进行的意义,从而结束诉讼程序的。
39.执行异议: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并要求人民法院撤销或者改正执行的请求,或案外人对被执行的财产的全部或一部分主张权利并要求人民法院停止并变更执行的请求。
40.上诉: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
1.诉讼费用: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依法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出的费用,包括案件的受理费、申请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2.诉讼终结: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出现特定情形,使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或者失去了继续进行的意义,从而结束诉讼程序的。
3.特别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程序,与此对应的是概念是通常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4.执行:公安机关将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付诸实施的行为。
1.缺席判决: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缺席判决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后所作出的判决。
2.证据保全:法院在起诉前或在对证据进行调查前,依据申请人、当事人的请求,或依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予以调查收集和固定保存的行为。
3.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拒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把诉讼文书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送达方式。
4.支持起诉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3.二审程序:由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生效的第一审裁判而在法定期间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引起的诉讼程序,是第二审级的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程序。
3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
37.执行回转:在案件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执行机构对已被执行的财产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救济制度。
38.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39.破产还债程序:法人因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并将债务人的破产财产依法在全体债权人中按比例进行分配的特定程序。
40.司法豁免权:一国派出的外交代表或有特殊身份的外交人员和组织,免受驻在国司法管辖的一种制度。
36.期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行为的期限和期日。
37.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独立的第一审诉程序。
38.督促程序: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附条件的支付令,以催促债务人限期履行义务。
39.执行措施: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民事执行权,采取强制性的执行措施,迫使义务人旅行义务,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活动。
40.涉外民事诉讼: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诉讼37.质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38.执行担保:在执行中,被执行人或第三人以财产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
39.移送执行: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判后,因为情况特殊而认为有必要时,不待当事人的申请,由审判庭直接交执行机关执行40.司法协助: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彼此之间相互协作,为对方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
36.民事诉讼当事人:由于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37.证据保全:法院在起诉前或在对证据进行调查前,依据申请人、当事人的请求,或依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予以调查收集和固定保存的行为。
38.执行异议: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并要求人民法院撤销或者改正执行的请求,或案外人对被执行的财产的全部或一部分主张权利并要求人民法院停止并变更执行的请求。
39.破产界限:企业破产的法定事由。
是当事人申请破产和人民法院宣告破产的基本条件,包括严重亏损和无力清偿到期债务。
26.确认之诉: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诉讼。
27.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能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共同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28.审判监督程序:有监督权的机关或组织,或者当事人认为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发动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
29.执行和解:在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经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
30.默示协议管辖:双方当事人之间既无独立的管辖权协议,合同中又无选择法院条款,也无任何口头承诺,只是当事人一方在一国法院起诉时,另一方对该国法院行使管辖权不提出异议,或是无条件的应诉,或是在该法院提出反诉。
27.当事人能力:也被称为诉讼权利能力,是指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所必需的诉讼法上的资格。
28.裁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对所发生的程序上应解决的事项,所做的审判职务上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