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惊蛰节气的古诗

关于惊蛰节气的古诗

关于惊蛰节气的古诗【篇一:关于惊蛰的诗词(一)】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名称演变该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啓”,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

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 ? 啓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汉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进入唐代以后,“啓”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啓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

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子,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啓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节气诗词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

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农忙季节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名称演变该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啓”,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

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 ? 啓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汉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进入唐代以后,“啓”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啓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

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子,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啓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节气诗词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

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农忙季节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篇二:《古诗词中的24节气:惊蛰》讲义】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

惊是惊动,蛰是藏。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

【翻页】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

【惊蛰习俗】惊蛰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

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

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诗中惊蛰】韦应物《观田家》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

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

《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

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

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

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翻页】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其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