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2016年 11月5日小组成员分工目录(一)导语 (4)(二)调查结果分析 (4)(三)建议与意见 (8)(四)心得体会 (11)(五)附件(问卷) (11)(一)导语1.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问题,并提出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方法:网络调查(问卷星)3.调查时间:2016/10/10-2016/10/304.调查地点:5.调查对象:本科生6.调查范围:7.样本情况:一共收回380份调查问卷,13份无效,剩余367份有效。
(二)调查结果分析在综合分析调查样本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基本结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际关系处理;2、人生价值观;3、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1.人际关系方面进入了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
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这从我们的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57名(约占70%)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其中134名(约占52%)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
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失误繁忙,也无暇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显得不够主动。
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大学中同学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似乎也更被同学们重视。
在同学的交往中,220名(约占60%)同学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经过调查发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同学,应对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可能和刚刚进入陌生的环境,并缺乏经验有关。
同时。
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111名(约占30%)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
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235名(约占64%)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重视,同学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期地压抑和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
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239名(约占65%)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
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人生价值观方面虽然大学生涯有4年,但今天的大学生踏进校园之后已经面临着就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
已经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理应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未来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九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积极向上。
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毫无人生规划,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
这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其培养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奋斗。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
陌生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
或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来自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来自繁华的大都市,或来自僻静的小村庄,当面对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心态。
调查结果显示,349名(约占95%)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并没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认同感强。
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不可避免。
同样,幻想没有坎坷与挫折的人生、生活也是不现实的。
相反,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重视挫折教育。
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日本青少年,这与日本教育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
在调查的对象中,大一新生的抗挫折能力比高年级学生要低,这与大一新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缺少挫折经验有较大关系。
另外,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尽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3.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
158名(约占43%)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191名(约占52%)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
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232名(63%)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地看重成绩,而另外135名(37%)同学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一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
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
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
才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到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但是,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
其中,大一新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更加从容,也许大一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对他们来说,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乐观。
(三)建议与意见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不应该等待他人的主动。
而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显得更加重要。
大学中老师不再是中学时代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结合的老师了,大学中的老师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任课老师也一般在课堂上才能见到。
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的手中。
当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主动找老师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可能的话尽量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对学生非常有利的。
同学之间的长时间相处,尤其是舍友长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
长时间的相处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
当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而不应该激化扩大矛盾,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
同时,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顾。
在处理异性关系,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羞涩腼腆。
在人际交往中,异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应该表现得落落大方。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仅能够给人情感的满足感,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异性互相补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
此时,自己应该尽可能地与别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平时的交往中,讲究诚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让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
此外我们在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当勇于正视,寻求方式解决。
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相结合,解决方式应避免单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从心理问题的阴影中走出。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个人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实现奋斗目标的灯塔。
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就有必要对整个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有一个较明晰的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的人生规划,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挫折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让自己心理日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恰当地处理学习生活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
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对大学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长期的目标,使大学生缺乏奋斗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动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积极性不高,或许是受到中学时代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留下了些许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父母还存在依赖性,没有完全从中走出来。
因此,有必要努力培养独立自主意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必要准备。
(四)心得体会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不仅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
当然,上述调查成果的取得,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既离不开老师的宏观指导,也离不开小组所有成员的辛勤努力,在此对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