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知识结构、时空结构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堂数学课传授知识成不成功,一般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获得信息,课堂
上的“热热闹闹”不代表全体学生对知识真正掌握。
因此,我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试图改变教学方法,当灵感突发时,就会在教案空白处写反思
札记,并深入课堂弥补和强化。
案例:
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教法:
本题是求个人所得税,学生对征税的标准理解有困难,教师阐释也不
容易。
课堂上,我对超过1600元部分的征税标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我自以为分析得够清楚了,可从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至少有的学生
不理解征税标准的含义。
错例:因为2500-1600=900(元),900×10%=90(元),所以爸爸应交税90元。
问题与反思: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意图是把超过1600元部分划分三个等次。
从学生错例来看,一是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二是受出租车问题、交水费问题的负迁移影响;三是自己教学时没有把交税部分讲细讲透,板书不够
明了、简洁,以为只要把图画好举例练习,学生就能够自行解决问题了。
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900元已超过了500元,符合“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的标准,所以应交10%的税,对题意“不超过……部分”“超过……部分”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对教师的指导处于分离状态。
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路径,我决定重新思考教学解题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征税标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长点和关键点呢?我收集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整理,决定采用一年级的“分与合”方法,把月收入超过1600部分按征税标准“分一分”。
改进后的教学方法:
500×5%+400×10%=65(元)500×5%+2000×10%+100×15%=240(元)
感悟与体会:
事实证明,第二次的教学效果好,板书网络图串成完整、明了的“征税标准”链。
因为一年级时学生就学会10以内数的分与合,利用此法迁移,学生能融会贯通,对征税标准易于掌握,作业反馈时错误率少多了。
板书是教师的第二仪表,是教案的高度浓缩。
优秀的板书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导航图”,因此,设计简明、美观的板书也是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
本题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网络图来突破难点,使学生思路跃然于脑中,按图索骥,轻松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深知: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有差异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与表现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调整,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能力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责编蓝天)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