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探究【第一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防控力研究绪论【第二章】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第三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第四章】企业担保风控能力问卷设计及数据质量分析【第五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关因素模型实证分析【结论/参考文献】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6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章节的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本文对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章节将对以上研究作出总结,得出此次研究的主要结论,阐明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进行说明,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6.1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文首先识别了融资性担保企业在风险控制中的五个管理要素,即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其次,本文借助理论分析五大影响因素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研等实证方法来验证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①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主要强调融资性担保企业对于潜在风险的预估和对于既存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评估的的能力,和通过各类担保业务技术手段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行风险防控的方式。
评估工具和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实现能力增长最为稳健的方法之一,而内部制度和措施合理的加强更是为整体的风险控制奠定了基础。
结合研究数据,其对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协整性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相对来讲,对于有效性影响较弱的原因应该归结为其主要是整体的管控方式,对于业务的细节的增长影响较小,这种现象同样也解释了其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的影响情况。
②在保后管理与监督方面,良好的保后管理制度的履行和保后政策的执行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有较为直接的正向影响,通过提升担保企业自身的保后管理和监督能够在加强客户管控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实现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预警机制。
但是,保后管理和监督由于其操作上的特殊性和对于各个部门合作较高的要求,在整体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过度的强调对于客户的经营情况和反担保人的经营情况进行掌握,会牵扯较多的公司内部资源,从而会导致整体的风险控制的效率降低,进而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反向的影响。
因此保后的管理与监督方面的增强需要考虑担保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处于初期的担保企业来说,在保后管理与监督方面应该更多的着眼于其对于部门交流和信息共享上的意义。
③在担保业务运行环境方面,对于担保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和管理结构的调整的加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一些政策性失误的产生,其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具有较强正向影响。
而担保企业风险控制文化的加强则以基本的员工素质为依托,实现担保企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提升。
结合本文的分析数据,对于管理层的加强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其效果也较为明显,但是随着加强程度的提高,其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减弱。
而对于整体风险控制文化的加强在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初期就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影响,尤其在整体的风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效果最为明显。
④在人力资源方面,客户经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风险控制团队的规模和水平可以说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加强对于整体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同其他风险控制影响因素相同。
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尤其是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政策匹配度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
然而,同担保业务运营环境类似,在担保企业整体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对于人力资源的过度加强可能会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反向的影响。
⑤在信息管理与控制方面,信息交流的加强可以极大的增加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协整性,增加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提升风险控制合作的程度。
通过信息管理能够合理的追溯既存客户的担保项目问题,同时也能够对于整个的新项目客户进行风险预警和情况分析,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手段最大程度伤的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的管理与控制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意义明显,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
但是其对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影响较小,甚至具有一定的反向影响。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信息管理与控制主要作为担保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产生影响,在初期阶段,过度的加强信息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投入会影响到其他管理的质量,而当进入风险管理的中后期之后,其对于整体的管理都有较好的促进和辅助作用,从而产生正面的影响。
6.2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对融资性担保企业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如下建议:第一,企业风险控制文化、制度的建立,内部管理水平,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进行风险控制监督的能力,明显影响着企业对风险的控制。
第二,一方面,企业在对担保项目进行评价和保后管理时应引入更多定量化的工具对风险进行评估与预测,以减少人为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担保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并通过培训和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执行工作流程的有效性。
第三,企业在完善内部制度的同时应考虑各项制度的有效性,取消过度繁琐和不必要的制度,建立更有效率的工作流程。
第四,担保企业在增加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平衡各个因素的管理强度,对于自身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选择较为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避免由于管理策略的不平衡导致风险管理效率的降低。
第五,应该考虑一些因素的反向影响,避免由于单项的风险管理问题对于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干扰。
本文明确的指出了影响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对担保企业及其他民间金融企业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研究中继续深入。
对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的完善性,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等,应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致谢。
光阴似箭,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已经完成了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
回想起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收获颇多、感触良深。
这三年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研究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一种规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这些收获将让我受益终生。
在此,谨对培育我的母校、教导我的老师、帮助我的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肖智教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肖老师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更加感谢肖老师在我面对巨大挫折和彷徨时给予的鼓励与引导。
三年中,肖老师渊博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求是的科学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风格,积极进取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将使我受益终身。
同时,感谢师兄王现宁、杨道理,师姐潘雨晨,师弟王晓东,同门翟小冰,我们在学术上的互相交流、生活中的互相关心,都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我在重庆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2012级经济2班的各位同学们,更要感谢研究生期间遇到好姐妹们肖杰、陈娟、王静、谢娟、余显兰、黄骞,是你们让我研究生的生活更加充实,成为一生美好的回忆。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是他们的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支持,才有我今天的成绩。
在重庆大学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必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丰富而绚烂的一程,这份美好的记忆将永篆心中。
最后,衷心地感谢各位评审专家们,在百忙之中审阅此文!参考文献:曹宏杰。
2010.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陈道富,刘新海。
2015.担保风险的大数据分析[J],中国金融,(4):95-97.菲利普。
乔瑞。
2006.风险价值VAR[M].北京,中信出版社。
高国华,潘英丽。
2011.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 R 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2):1753-1759.郭百钢,韩玉启。
200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风险运营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筹与管理,(6):151-153.纪崴。
2011.中小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与补偿[J],中国金融,(9):89-92.贾生华,史煜筠。
2003.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2):56-63.刘殿辉。
,2010.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D].辽宁大学。
刘钢。
2012.融资性担保公司结构与风险之关系初探--以北京为例[J].现代财经,(4):90-97.罗志华,宋锦阳。
2015.我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重构研究--基于四川省融资担保业的调查[J].西南金融,(2):25-29.糜仲春。
2007.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J].金融论坛,(3):21-25.秦颖。
2008.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
宋冬梅,张思强。
2010.信用突发事件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预警[J].企业经济,(9):142-145.孙艳红。
2013.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融资担保业的思考[J].南方金融,(5):89-75.王和。
2009,建立保险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协同机制[J].中国金融,(23):50-52.王曙光。
2010.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威廉。
H.格林。
2007.计量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翁建兴。
201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内生性风险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
徐博,张树升。
2013.民间金融演进路径与信用风险传到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9):32-37.晏露蓉,赖永文和张斌等。
2007.创建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10):152-165.杨刚才。
2011.融资性担保业现状,面临的挑战及稳健发展的思考[J].西南金融,(11):4-6.杨善林,张晨,朱卫东。
2008.基于证据理论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3. (207):128-133.殷志军。
201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制和效率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
张凤娟。
2007.试论企业财务质量评价体系[J].财经纵横,(6):61-65.张琴,陈柳钦。
2009.论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体系的构[J],当代经济管理,(4):73-80.张守川。
2015.对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J].国际金融,(3):35-38.赵勇。
2012.中国民间借贷风险研究--风险表现,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9-14.中国银监会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综合系统课题组。
2009.单体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3):25-3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