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海南大学大学生压力调查论文●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其中培养人才尤为重要。
●关键字:人才堕落信心压力情绪就业经济竞争生活态度●背景: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这个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堕落的,比比皆是。
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分析:我们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了解到有17%的人觉得大学生活很快,24%觉得快,37%还行,15%慢,7%很慢。
31%觉得现阶段谈论学习压力有非常必要,42%觉得有必要,9%觉得没有必要,18%无所谓。
36%的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45%目标正在酝酿中,15%没有,4%从没有想过。
从以上数据可以理解到大部分学生学习还是积极的,开始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
总之,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辨识、转化和应对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压力也能转化为人生的积极动力。
只有勇敢面对压力,化压力为积极的人生动力,才是明智之举。
生活中的经验是多滋味的,酸甜苦辣俱全。
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而言,更需要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设置实际的情境来设法增加生活中的情趣。
下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①安排较切实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改善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使自己能常常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果;②多和朋友特别是正直、善良的朋友交往,或多参加集体性的活动,使大家能体会到彼此支持和关怀的情谊;③适度的体育运动和闲暇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陶冶性情;④欣赏优美的音乐,使自己的情绪和它一起流动;⑤阅读文艺作品或观赏戏剧和电影,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主人公的同情和认可而自由地表达感情。
若能在以上方面妥作安排,可以使生活中充满积极而愉快的经验,并有助于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下根据一系列调查的相关资料就问题具体分析。
(1)、就业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
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很明显,就业已经是每个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考虑的事情了。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
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
(2)、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因就业压力而造成的新的学业压力也逐渐增大。
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把自己变成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习很多功课,去拿到各种证书来应对就业。
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结果是学什么都不专。
大学教材更新的滞后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负担。
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学校规定的早已经不实用的课程,一方面要寻找将来能用上的课程去学习,还有各种硬性的考级科目,使学生应对无暇。
因为就业压力还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硕士博士课程,为了考研,很多学生是在毕业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了,各种考研培训班到处都是,大学生既要付出时间还要付出金钱。
再有,因为大学扩大招生,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远不如以前的大学生的基础课程扎实过硬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而教材却还是那么高深,基础差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如同听天书一般,让捧着旧教材教书的老师颇感无奈。
(3)、经济压力对生活感觉有压力的主要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许多偏远山区农村的家庭往往因为供一个孩子上学而负债累累,这样的孩子上学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筹集学费。
所有的课余时间也都用在了打工挣钱上去了。
虽然助学贷款能解决一些问题,可还贷的压力又成了新的生活压力,刚出校门的学生能找到工作养活了自己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剩余的钱去还贷款还外债呢?因教育致贫的家庭又成了现在社会扶贫的对象。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各种开销也逐渐上涨,谈恋爱,上网吧,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这些费用的增加让很多学生非常发愁,和家人要?已经张不开嘴了。
节衣缩食?毕竟有限,何况衣要体面,饭局得应对,也省不下来。
自己去挣?财源不广,偶尔有些外快,也是应对一时而已。
(4)、自理压力学习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应对各种事件,都是很陌生的课程。
许多学生因为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造成很多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变得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无法正常学习。
面对挫折和新的环境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去适应,也造成了这些新的心理压力二、主体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是引导大学生健康学习的重要条件。
掌握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程度、学习压力的来源、学习压力的影响、学习压力的排解方式等问题。
合理疏导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从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大学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青年大学生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适应迅速变化的知识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种种挑战。
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智力聪慧,没有过多的生活羁绊,创造力旺盛,正是学知识,出成果的大好时机。
大学生已成为当代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创新精神和最有生气的力量。
另外,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极不寻常的时期,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正反经验,青年人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
为此,置身于社会剧变的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会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常见压力源在整个大学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压力是始终存在的。
在大一阶段,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的压力,大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对新的学习方式、陌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许多大学新生无所适从,过去的自信荡然无存。
难以把握自我的压力容易使人丧失人生的方向感。
大二大三阶段面临着情感、交往、学习等种种的新问题,让人难以应付。
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等人生的大课题,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深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
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压力,一些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科学规划,可以预测,他们的进步要大些;另一些大学生则把自己龟缩起来,不能面对社会现实,在感叹后悔之中打发时间。
一般来说,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有:1. 竞争压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来自多方面,包括学习竞争,就业竞争等。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晚期的特殊知识群体,一方面在智商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在情商方面的发展仍需加强。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是智商,80%归功于其他因素,主要是情商EQ。
在大学阶段,加强情绪的自控性,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增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加强的学习内容。
为了增进应对竞争社会的能力,大学生要着重学习以下方面:①了解自我,这是情感智商的核心,主要指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②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③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④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⑤处理人际关系,具备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⑤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关键性素质;⑥增强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青年人需要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种种挑战。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感触最深的压力就是学习压力。
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由于学习压力持续时间很长,对人的影响之大不可低估。
如何让学习压力转变为积极生活的动力仍然是大学生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任务。
面对学习压力,要注意:①压力适度,以适度的紧张面对生活压力,保持最佳的动机水平,以应对复杂的学习任务。
②适应性好,要有条不紊地安排生活和学习。
当感到学习有压力时,最好是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你有多少事情要做?做什么?有些知识还不熟悉,原因是什么?对每一门课程,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外界有什么干扰因素?最后制定月、周、日的具体行动计划。
③承受力强,要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把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踏踏实实地去完成那些对自己具有可行性的事情,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④建立适当的目标,做自己可以左右的、有把握的事情,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期望值,这样就可以减轻压力。
可以说,多数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会不断寻求问题解决的合理方案。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们也会遭遇到种种的矛盾困惑,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支持。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积极掌握应付复杂成人社会环境及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的方法。
2. 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艰难决策。
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机会仍然很多,一些大学生只愿意选择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愿意深入基层寻求发展,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考研或攻博。
大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还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动力。
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对职业发展做一个规划,应该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
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
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
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
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任务和方向,除了思考在大学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更要延续思考将来自己的路要怎么走?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