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组调研报告【篇一:杨庄村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杨庄村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市总工会驻杨庄村工作队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总工会驻杨庄村工作队于10月8日进驻该村开展工作。
入村后,我们成立了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建立了例会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制度、纪律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
针对调研工作,我们及时研究拟订了入户调查提纲,村情调查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分四个调查组,深入全村的106户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调研走访,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杨庄村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次基础上,我们与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在征得浚县县委、政府和有关领导同志及黎阳镇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杨庄村工作的整体发展思路。
现将调研的整体情况报告如下:一、杨庄村的基本情况杨庄村位于浚县老城西南,东依浮丘山,西跨卫河,-1-南靠南环城,北接城关镇顺河村,属典型的城郊村。
该村总户数106户,总人口689人,有2个自然村, 4个村民小组,6名村干部,党员人数16人。
全村耕地面积650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
全村无学校,但农业水利条件较好,有排灌站1个, 95%为水浇地。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1、村室建设情况。
全村现有村室 3间,但大都破漏需要整修。
2、班子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支部班子成员3人,其中一名支部书记,两名支委。
村支部书记李士合,47岁,部队专业军人,初中文化程度。
村委会班子成员3人,其中村长、会计、计生专干各1人。
村长张金平,52岁,初中文化程度。
大学生村官1人。
3、党员队伍情况。
目前,全村党员共有14人,年龄都在45岁以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12人,占86%,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
预备党员0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今年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3次。
-2-(二)经济发展情况全村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集体企业,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贫困村。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全村经济结构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
在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村里种植经济作物很少。
2003年夏、秋两季平均亩产1000公斤,全村粮食生产总产量70万公斤,人均1100公斤。
在蔬菜种植方面,种植简单,大多为露天种植,反季节性蔬菜少,大棚种植没有。
在养殖方面,有3个养鸡专业户,蛋鸡和肉鸡年出栏3000余只。
2、农民收入情况。
该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植业。
该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以种植蔬菜、花卉、畜牧养殖为辅,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种植粮食、蔬菜生产作物。
二是养殖业。
全村具有一定的养殖业基础,主要是蛋鸡和肉-3-鸡的养殖。
目前,该村有3个养鸡专业户,蛋鸡和肉鸡年出栏3000余只。
除此以外,全村农户还养殖一些生猪、羊、鸭等畜牧业。
畜牧养殖业占全村农民收入的15%左右。
三是外出打工。
全村有一定的青壮年农民在农闲时外出到县城打工,有个别人员到外地打工,但从总体上人数较少,没有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只占全村农民收入的5%左右。
3、贫困户及农民负担情况。
全村有贫困户6户,主要是因病致贫。
从对全村农民负担调查情况来看,都认为较轻,对税费改革满意率较高,尤其是对农业税直补改革的落实比较满意,确实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较强。
2004年1—9月份,全村无计划外生育现象,计划生育率为100%;全村在校学生85人,入学率为95%;无五保户,军烈属1户;村务公开时间为每季度公开一次,公开的主要内容有财务、政务、计划生育、宅基地等四项内容。
-4-(四)社会治安情况2002年至今,该村无发生刑事、治安案件,信仰耶稣教人数5人,无习练“法轮功”人员。
(五)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对全村的调研情况看,村民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项:一是搞好新宅基地规划;二是解决贷款资金,帮助农民搞畜牧养殖和蔬菜种植;三是搞好道路的硬化及桥梁的维护。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村两委干部威信偏低,班子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
在村里的四个班子成员中,党支部书记、村长和其他两委成员年龄都在50岁左右,文化程度均为初中、小学。
二是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打破传统农村靠地吃饭思想观念的束缚。
由于村两委班子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制约,导致多年来,村里村民思想观念陈旧,良好的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与该村邻近的城关镇顺河村相比,杨庄村人均耕地1亩,外出做生意的户-5-【篇二:驻村调查报告】枝江市司法局驻洪治村工作组入户调查情况报告*市司法局驻**村工作组按照全市“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于3月6日正式开展入户走访活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镇***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51户,1830人。
其中农业劳动力1542人,全村总耕地面积2173亩。
其中,水稻372亩,棉花1015亩,柑橘786亩。
2010年全年农业经济总收入1497000元,农业人均收入5033元。
截止2010年末村级债务1659133元。
目前驻村工作组已走访农户470户,占85.3%,召开群众座谈会9次,座谈群众100多人。
从入户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村民对开展这次民情走访活动反响较好,普遍认为,开展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更是体现了各级党政组织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和关心。
二、主要做法在民情走访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结合”的方法。
一是入户走访与宣传惠农政策相结合。
从3月6日始,我们由村干部带队,分三个小组进行入户走访。
一方面工作队员带着真情走进农户家中,认真与农民交谈,收集意见,做好民情记录,发放宣传资料;另一方面认真调查、检查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并针对部分农民对有关惠农政策还不清楚或不理解问题做出宣传解答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补贴项目及标准有了较详尽的了解,让每一个农户家庭做到心中有数,有一本明白账。
二是入户走访与帮扶相结合。
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与村支部共同排查,研究确定了2名重点帮扶困难户和1名蔬菜专业大户。
3月31日,局机关拿出4000元作为帮扶资金送到该村,帮助解决贫困户村耕生产资金紧缺问题。
另外,还结合司法局工作特点,对该村移民低保户望运富进行法律援助,指派律师免收代理费,帮其维权。
三是入户走访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
入户走访中,我们针对农村社会治安、民事纠纷等实际情况到户宣传一些法律知识,教育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同时还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法制宣传员上法制教育课。
会上,董市司法所长方学荣同志上了学习人民调解法的辅导课,受到大家的好评。
三、入户调查反应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我们共收集到各种意见100多条,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田排水问题。
近几年,由于农民种地全局意识不强,种地各顾各,将一些田间地头排水沟堵塞,特别是村与村交界处水沟更是无人管,导致下雨时水排不出,天旱时水放不进,严重影响农民种田。
二是村组道路较差。
到目前为止,洪治村4个小组除了沿318国道农户外,仅有一条村通公路,其余都是晴雨路。
由于多年失修,一遇下雨,路难行走,特别是几个专业大户反映,由于路况不好,下雨天,产品外运比较困难。
三是村内“一事一议”很难开展。
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几乎没有开展“一事一议”活动,也就无力做诸如兴修水利之类的公益事业。
即便是需要办一点事情,还得靠村干部外出求援,靠相关单位支持一点。
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观点很难统一。
尤其是需要农民出力出工出钱的事情更难统一。
同时,干部也怕麻烦,不愿操心。
四是村级债务较大,农民集资款无力偿还。
截止2010年末,全村债务达到165万,主要集中在欠农业集资和村干部工资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驻村工作组将协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继续开展入户走访活动。
做到百分之百入户,尤其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外出务工不在家的农户进行联系,使之入户走访。
其二,与村两委班子商讨、制定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对村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期分批逐步加以解决。
其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和村委行政执行力及公信力。
【篇三:驻村工作队帮扶活动调研报告】强基富民保建设真帮实扶促发展——xx村强基富民驻村工作队调研报告xx村强基富民工作队于11月1日正式入村开展工作,通过与党员干部座谈、走访群众、听取老工作队员介绍,对xx村的情况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一、基本情况xx村隶属滨河办事处,位于机场正北4公里处,南邻保税北路(秋实路),坐落在第四大街两侧,由孟庄、xx、高庄三个自然村组成,辖六个村民组,443户,2080人,党员61名,土地面积3000余亩,村庄占地600余亩,耕地面积2583亩。
2010、2011年xx村建设项目有富士康部分厂区、蓝领小区、“锦绣绿苑小区”、第四大街、保税北路、五街、第三安置区l地块、蓝领二期t、s1地块、u地块、豫康新城市场疏导点等。
二、整体现状急剧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使xx村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干部到群众,无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从农民到市民的意识转变没有完全到位,大多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在破旧立新的进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
但村两委班子团结,干部思想比较稳定,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
我们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精诚团结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找到破解问题、化解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三、主要问题1、征地时有关大棚、果树等附属物的补偿遗留问题;2、政府出台的有关50岁以上失地农民、失地农户在校学生等优抚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3、群众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习惯于采取闹访、越级上访、集访的方式表达诉求;4、村庄内部以及村境内的空二路市场、四街、五街等人员流动性强、人口密集的地段环境卫生状况较差;5、私搭乱建、违法建设行为相当严重,隐患很大;6、村级换届临近,干部思想受到一定影响。
四、建议1、以事实和政策法规为依据处理附属物补偿遗留问题;2、按标准尽快落实失地农民的优抚政策;3、乡村两级联动多形式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反映个人诉求;4、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常抓不懈,做到突击清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劝导教育与动态监管相结合,舆论宣传与从严惩处相结合,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5、加强执法执纪部门、办事处、村的协作配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从严从重从快治理私搭乱建违法建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