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

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

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

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

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

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

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

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

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

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

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

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

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3.2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发展概况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各个时代均有种类繁多,各
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20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各城市
快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历史建筑遗产
的保护和再利用。

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将有价值的古物列为保护对象。

1982年国家通过了《文物保护法》,该法是文化部门的第一部法律,为我
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颁布。

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有很多,但其在保护理念
上存有一种潜在的将保护与再利用对立的意识。

因此,我国的建筑保
护和城市建设理念与西方还存有着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理论及实践
的工作可以做。

我国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实践起步较晚,大致始于本世纪80年代。

西方国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国内仅有少数应用的实例,这些实例的规模较小,改造方法也不够完善。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
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

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设
计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结构特点后,进行了改建技术上的分析,
采用内框架的结构形式形成内部大空间,同时拆除部分原有结构,完
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换,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娱乐、休闲以及商业等生活
形态。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

该建筑原使用功能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厂,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设计上将东西
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体结构外方内圆,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上
下交错的廊桥连接,别具特色。

该建筑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
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图3.4)。

在改造前,因为长时间被空置已经面目全非,成为了城市的死角。

2006年对其进行了改建设计,设计采用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通过对水泥饰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桥,同时在细部加入了金
属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现代感。

改造修缮为该建筑注入了创
意产业的新功能,很多设计创意公司、餐饮、工作室迁入其中,成为了时尚创意新地标。

不过,相对于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的佳作频出,我国目前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主要参照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较质朴。

已有的少数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历史性、空间特性、结构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发掘历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从而使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4.结语
历史建筑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年代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也是凝结了无数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结晶。

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调整转换研究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历史建筑发挥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应该以不损坏历史文化遗产为大前提,力求从物质层面上使历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续,在有限的使用寿命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