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复习纲要

儿童文学复习纲要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①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②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③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④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的区别:儿童文学属于儿童读物其中的一种,儿童读物还有包括其它种类。

儿童文学(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儿童读物,即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服务对象和价值功能上。

他们都是成年人为了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改编、出版的精神产品,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少年儿童,也即两者的主要生产者都是成年人,主要消费者都是少年儿童。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准备的精神礼物”,“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儿童读物的范围要大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一种。

所谓“儿童读物”,即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在“适合于儿童阅读”这一点上,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是一致的;在内容上,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但是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以系统地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它只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作品整体的审美世界之中,并诉诸儿童读者审美心理世界。

因此,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作品中的一种有机构成,而不只是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

相反,儿童读物可以是非文学性的,也可以吸纳、采用一些文学手法,但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因此,“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的概念。

儿童文学只是儿童读物中的一种,但它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的读物。

2、关于儿童文学含义的几种流行说法①儿童本位文学(20世纪20年代)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积极意义是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自觉提供观念上的巨大推动;不足是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②教育儿童的文学(20世纪50、60年代)贺宜鲁宾积极意义是把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强调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的社会责任感;不足是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娱乐等功能。

③解放儿童的文学(21世纪初)朱自强、王富仁积极意义:是“儿童本位”的继承和发展,是尊重、爱护、发展儿童的根本表现。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欢愉、变幻、稚拙、纯真、质朴4、两种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儿童文学美学特征极其重要的一点在于:作为创作主体的成年人与接受主体的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①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对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儿童的审美意识同样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儿童文学是儿童与成人两种生命投射的必然结果,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就在于成人与儿童在这一特殊领域里,达到生命韵律的碰撞、契合、共振、交流。

5、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①欢愉:游戏精神的张扬。

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组合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徜徉其间,产生愉悦和共鸣。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②变幻: 出色的荒诞美。

儿童(尤指幼儿)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思维”必然导致任意结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儿童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常将不同类别性质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因此,儿童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

即荒诞正契合了儿童审美心理中任意结合的思维方式。

——卡塔耶夫《七色花》、特拉弗斯《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阿姨》③稚拙:明净的清新美。

稚拙美是对儿童天性的升华,儿童由于陈规陋习的熏染,不懂权势名望的单纯及不受外在规范拘束的自由,而拥有的是赤诚的心、敏锐的感觉和创造性的稚拙美,是一种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异常明净,异常独特的美,它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

——中川李枝子《不不园》、张天翼《大林和小林》④纯真:天真的真诚美。

纯真美是儿童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用儿童那质朴性灵的纯净溪水,来冲刷伴随着所谓文明教养而淤积在成人心中的肮脏污垢,就成为儿童文学作家追求的目标,纯真美是儿童文学独有的美。

——李其美《鸟树》⑤质朴:天然的淳朴美,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素朴,从而出现“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出现最高度的深刻意义”(黑格尔)的儿童文学美学特征。

——张秋生《粉红色魔椅和蓝精灵》1、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类型:成人(为主)和少年儿童2、·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的类型“自觉”类:有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①教育型②社会使命型③娱乐型“自发”类:无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但带有儿童的素质为儿童所接受①童心型②儿童崇拜型③童年回忆型·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的特殊气质①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有儿童创作潜能的人,应该有对儿童生活、儿童情感、儿童心灵、童年经历特别兴趣和感悟,他们对孩子的热爱和描画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需求。

②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敏感区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他们是少年儿童的天地里,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和特别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特别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童年回忆和深入儿童生活。

——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陈丹燕《上锁的抽屉》《中国少女》《我的妈妈是精灵》③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儿童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体现在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的叙述等多种艺术气质和多种文学手段的驾驭能力。

3、儿童文学接受对象的类型:成人读者、儿童读者(为主)4、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映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幼儿文学,指适合3到6岁学龄前期幼儿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儿童文学,即童年期文学,指适合6、7岁到11、12岁儿童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少年文学,指适合13岁到15、16岁儿童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

5、幼儿文学的特征①思想内容表达上的具体可感;——《小蝌蚪找妈妈》②形象描绘和艺术构思的充满幻想;——黄庆云《摇篮》③情节结构和叙述方式的游戏精神;——郑春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④语言亲切自然、口语化。

——《下雨》6、童年文学的特征①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蕴含多方面的知识;——任溶溶《爸爸的老师》②情节生动曲折,具有浓重的故事性;——邱勋《三色圆珠笔》③形式新颖,手法多样,带有极强的娱乐性;——林格伦《长袜子皮皮》④故事、人物、环境的设计充满奇异性;——J·K·罗琳《哈利·波特》7、少年文学的特征①开放性:题材选择更加广泛,内容表现更加丰富。

——安徒生《她是一个废物》②探索性:存在一些探索性题材和探索性表现。

——曹文轩《古堡》③现实性:不论是现实作品还是幻想性作品,故事演绎、人物命运更具现实性。

——秦文君《男生贾里》1、儿童文学故事性的构成·“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叙事技巧中的悬念2、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主要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特殊的——三迭式结构、连环式结构、对立式结构3、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4、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叙述性形象性: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

岑桑《野孩子阿亭》②突出语言的动作感。

《跪》③语言呈现鲜明的色彩感。

《火烧云》简洁性:儿童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比一般文学更严谨,以简明为前提,以生动为根本。

简明就是要尽量选用意义简单明了的常用词语,既不深奥晦涩也不生编硬造。

—严文井《浮云》音乐性:儿童最早接触儿童文学作品并喜爱上儿童文学作品,便是被其音律所吸引。

叙述性:叙述语言一般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人物的行动起始与命运,也有介绍人物关系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叙述对于儿童文学十分重要,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不仅注意尽可能让叙述多于描写,且注意在用词上讲究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在词语组合上让来龙去脉更清晰可见,人物关系更明确,更合乎情理。

5、插图的功能:助读功能、再创造功能6、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插图通常出现在有独立阅读文学书籍能力的少年儿童们看的书籍中,起说明文字内容、增强阅读效果和提高审美感受的作用。

7、插图的特征:①直观性:儿童的思维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优秀的插图作品为儿童提供了这种具有直观性的形象。

②依附性:优秀的插图往往用绘画来表达,描述事物的特征,又融涵着一种内在的独特的文学性。

③延伸性:在有插图的儿童文学中,由于是图文共同讲述故事,决定了儿童文学在以简明之文和形象之间共同协调和各自讲解的情况下,经常显现出某种象征性、暗示性和多义性特征,并预留出读者在阅读中结合阅读经验进行猜测、探索、尝试性理解的空间,许多插图因此具有特别的寓意或韵味。

④艺术性:优秀的插图要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插图作为绘画艺术,应十分讲究艺术性的创意的构想、趣味的情境、新颖的技法、和谐的版面、美感的适形、独特的风格、精巧的印刷配合等创作要素。

1、儿歌的概念: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收对象的具有民间风味的简短诗歌。

2、儿歌的特点①内容浅显易懂、易记易唱;②歌戏互补、富有情趣;③语言活泼、节奏明快。

3、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谜语歌。

4、儿童诗的概念:指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的诗歌。

5、儿童诗的分类:生活诗、自然诗、童话诗、科学诗。

6、儿童诗的特征:①真率明朗的情感性(弗·赫鲁宾《眼泪》)②形象鲜明的叙事性(黎焕颐《蒲公英》)③稚拙活泼的趣味性(傅天琳《我是男子汉》)④流畅简洁的音乐性(刘饶民《月亮》)7、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论述题)【区别】①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是以学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