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头针1
•
• •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 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 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 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 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 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等。
• 3.电针刺激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仪在主要穴区通 电,以代替手法捻转,频率宜在200~300次/分, 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 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 4.出针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 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 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 5.疗程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 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
•
•
11.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 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 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 12.胃区 •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 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
• 13.胸腔区 • •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 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 14.生殖区 •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 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 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 3.舞蹈震颤控制区 •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 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 4.血管舒缩区
•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 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
• 5.晕听区 • •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 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
•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便于确定刺激区,根据头颅外表的一些 标志设定了两条标准线。 •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 部正中连线。 • 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 侧面的水平连线。ຫໍສະໝຸດ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 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 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 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 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 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 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 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 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 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 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焦氏头针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田培良
焦氏头针
• • • • • 焦氏头针的产生 焦氏头针各个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焦氏头针的操作方法 焦氏头针的适应症 焦氏头针的注意事项
• •
焦氏头针,针灸学中头针疗法的一种。
由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 疗各种疾病的头针疗法。 • 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
【主治】:失用症。
• 9.足运感区
• •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 厘米,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 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 10.视区 •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 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 6.言语二区 •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 节引一于前后正中线之平行线,从顶骨结节沿该 线向后2厘米处向下引3厘米长的线即是。 【主治】:命名性失语。
•
• •
7.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 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
• •
8.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 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
• 【操作方法】 •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依据不同疾病选定刺激 区,并准确标定,局部常规消毒。 • 1.进针 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 毫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 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 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 运针。
• 2.运针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 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 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 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 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每次持续捻转2~3分钟, 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 10分钟运针1次。
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如出血或引起皮 下血肿,可用干棉球压按针孔片刻,促使其消散。
•
• 【适应病症】 • 头皮针法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的治疗,如瘫 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此外 也可用于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 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 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 【注意事项】 •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 • 在头皮针治疗时应适当掌握刺激量,取坐位 针刺时,更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 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 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 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