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地理一、膳食结构与地理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
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
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喜食辣的地方多与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湿的环境易使人患风湿症、脾胃虚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有利;在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多喜食醋,究其原因与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有关。
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常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钙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病的发生;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由于我国南方水热组合优于北方,南方以水田作业为主,生产水稻,北方以旱地作业为主,主产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们的膳食的结构迥然有异。
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八大菜谱”烹调技艺各显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我国地处暧温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遇越冬季,供不应求,人们为了避免蔬菜的浪费,便用食盐进行腌制,日后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
当然,话又说来,并不是北方人不好甜食,只是过去甜食难得,只好以“咸”代“甜了吧。
东北地区的居民冬季常吃酸菜\粉条,这使因为东北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不适合大量种植蔬菜,所以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有利于长期储存。
广州人喜欢煲汤,这是因为广州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所以使人感觉闷热,喝热汤可以将汗排出,人们会感觉很舒服。
西双版纳的人们在制作彩糕时从不加色素,因为这里一年四季有大量的各色鲜花盛开,这里的植物香茅草是天然的香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北方主食以馍、拉面、饺子、刀削面等面食位主,而南方地区则以过桥米线、糯米糕、米粉、炒饭等为主,因为南北方水热条件不同。
蒙古以烤全羊、扒羊肉、涮羊肉、奶茶作为款待贵宾的风味餐,新疆的羊肉串名扬全国,因为这两个自治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在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
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在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
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
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
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二、食物分布与气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天然食物的分布,食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以及季节与饮食的关系等等,都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人类虽然食物众多,但各地天然食物的分布受气候限制甚大。
极端地说,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之中主要摄入动物型食物;而赤道热带地区植物型食物来源丰富,有些地区土著居民的主要生产劳动就是采集。
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典型的可算是“南稻北麦”了。
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
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
国人这种食性常一辈子也难改。
我是南方人,来北京已近40年,依然没改爱吃大米的习惯。
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耐旱、耐寒又富有营养的小米,是广大老百姓的主食。
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
可见小米十分适应当时北方的气候。
因为正如《诗经》上所说,庄稼乃“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象条件。
水果的地域分布比粮食还要严格。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椰子、芒果、菠萝、桂圆、荔枝、柚子、香蕉等最怕0℃低温,因而只分布在华南地区。
柑桔、枇杷等亚热带水果能耐轻寒,但在零下9℃左右甚至以下低温时仍会造成严重冻害,一般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地区则盛产苹果、梨、柿子、葡萄等温带水果。
我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北部地区,因为冬季过于严寒,苹果等温带水果也难以生长。
近年来,利用嫁接、杂交等方法,苹果已开始向更北地区扩展。
南北方蔬菜品种也有很大不同。
以冬季当家菜为例,北方过去因为连温室蔬菜也没有,一冬都吃大白菜。
但这种大白菜在南方却长不好。
喜凉的北方土豆运到南方种植后会很快退化,如果无法做到及时调进新土豆种,那么就只能在高寒山区种植它们。
南北方经济作物也大不相同。
以制糖原料为例,南方有喜温暖的甘蔗,北方有喜温凉的甜菜。
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 N以北地区。
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习惯吃咸,故历史上素有“南甜北咸”之说。
但即使南北方都能生长的作物,其品质和产量也有不同。
例如北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南方,磨出的面粉口感好。
新疆等干旱地区阳光强、气温日较差大,生长期内热量丰富,因而瓜果特别甜美。
鄯善的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驰名中外。
三、食品储存、加工、运输与气象人类的许多食物,总要或长或短储存一段时间。
对我国来说,食物储存中最关紧要的是粮食,因为库存粮食数量极为巨大,一旦生虫、变质,轻则降低营养价值,重则不能食用,造成巨大损失。
粮库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粮食含水量在16%~18%或者18%以上时,最适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高温高湿也利米蛀虫(如米象)等害虫生长。
因此粮库储粮要及时通风、降温、降湿,必要时还要晾晒。
据1997年11月24日《中国科学报》报导,记者访问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粮食厅负责粮食储藏的官员。
该官员介绍说,日本储藏大米(日本人主要吃大米)的办法有常温和低温两种,以低温为好。
主要是把通风管道深入散装大米之中,输入冷风使粮温保持15℃,空气相对湿度75%。
由于粮食处于低温休眠状态,不仅不会发生虫害和霉变,而且由于这时粮食的呼吸作用极微弱,因而储藏期可大大延长,两年后大米质量基本和新米相同。
该报1997年10月31日还报导,新华社记者参观了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市的一个现代化粮库,瑞典人安全储粮的办法是,入储前先经烘干处理,使粮食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保粮食1年不变质;如果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粮仓中有自动显示粮食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设备),温度又低于20℃,甚至可保存20年~30年(冬季中粮温保持5℃~6℃或者6℃以上)。
储粮虽然需要低温,但是面食发酵、做酱油、制酱豆腐(即豆腐乳)及乳酪加工熟化过程中,由于需要特殊微生物帮助,温度过低便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例如在10℃以下时,酵母菌活动便减弱,以至停止。
空气过湿虽易使粮食霉变,使食糖、食盐等因吸湿而潮解,但是过干会加速食物水分蒸发,麻烦也多。
例如北京过去的散装糕点,冬季中常难以咬动。
人们戏称北京一般圆形的点心是“铁饼”,而江米条之类长条形点心是“铁条”。
但人们可利用干燥快制干化食品,例如笋干、紫菜干、咸鱼干等。
过去山东农民靠秋季晾晒的红薯干作为过冬主要粮食,但如秋雨过多,红薯干会发生霉变。
一冬粮食化为乌有,其后果可想而知。
吐鲁番葡萄干则是依靠当地热且极为干燥的气候,用40天左右工夫晾出世界一绝的“绿珍珠”的。
前面提到我国北方过去冬季当家菜全靠大白菜,因此家家都大批储存过冬。
但储存温度高了会腐烂;不慎冰冻了会味同嚼蜡;室内存放的风干了的大白菜也无法吃。
居民一般挖1米~2米深的地窖,在5℃左右的温度储存最好。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地下3米~4米深度处的温度全年都在5℃左右,食物久储不腐,是个“天然大冰箱”。
新疆地区“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冬天烤火时吃窖存的西瓜。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和气象密切相关。
例如食糖、食盐及其制品需要严格防雨和避免过潮、过干;水果和流质食品等冬要防严寒冰冻,夏要防腐,均需空调运输工具。
四、季节与饮食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
这主要在温带,特别是堪称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我国。
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
吃法多用火锅。
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边放边吃鲜;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
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即汤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
油蒸发慢,蒸发耗热便大大减少。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胃口大减。
因此多爱好新鲜爽口、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菜也是肉少而蔬多。
冰棍、雪糕等冷饮和啤酒、汽水等饮料销售量随气温的升高而直线上升。
西瓜和绿豆汤则是民间清凉去火的消暑佳品。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常反季节而行之。
我国东北民间过去有一道菜叫“油炸冰溜子”。
把室外屋檐下挂的冰溜子,用白面拌成面棍,然后放在油里炸。
由于动作快,在冰化之前外面的面已炸熟,一咬一股白气,风味独特。
类似的关东奇俗还有“刀切生鸡蛋”和“空心疙瘩汤”。
“油炸冰溜子”是冬季吃冬季中的冰,泰国夏季吃的牛肉火锅则是夏季中的冬季吃法。
因为那是在冰室中进行的,冰室中气温低至十几摄氏度,吃火锅当然是十分舒服的了。
如果说,前述温差可以导致“食差”,即冬季中外界气温和体温之差越大,胃口越好,夏季中气温接近体温因而食欲为一年中最差的话,那么,温差还能导致“味差”。
例如有人做过实验,在炎热的夏季,让一群人依次饮用不同温度的啤酒以鉴定品质,结果大家都认为6℃~8℃的那种啤酒味道最好。
实际上他们喝的啤酒都是一个桶里的,只不过温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