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必修课本1、适应性、应激性、反射、遗传性2、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的现象。
结构上是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代谢上(本质上)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发育:是指由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
其本质是机能的健全和完善。
生殖:产生后代。
是生物体成熟后的一种特征,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3、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物质基础:核酸、蛋白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等。
4、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矿质元素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含量最多的元素:O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主在元素:C、H、O、N、P、S 矿质元素: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必需的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5、细胞内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结合,不能自由流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其多,则抗逆性强(抗旱、抗寒)。
自由水:游离形式存在,自由流动,参与生化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
其多,代谢旺盛,抗逆性弱。
6、钠、钾、镁、铁、磷、氮、碘、钙、硫的作用钠: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保持心肌的兴奋性。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镁:叶绿素的成分。
磷:ATP、NADP+(辅酶Ⅱ)、磷脂、核酸等成分。
氮: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
碘:甲状腺激素的成分钙:骨、软骨的重要成分,血中Ca+能维持骨骼肌收缩的机能。
硫: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7、蛋白质、核酸8、纤维素、维生素、淀粉、糖元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属于多糖,在植物体内常见。
维生素:动物生长需要,动物自己不能合成,是由外界摄取的微量有机物,不是供能物质,是辅酶或辅基的一部分,有水溶性(Vc、V B)、脂溶性(V D、V A)两大类。
淀粉: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糖元: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属于多糖。
9、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0.1g/mLNaOH,0.05g/mLCuSO4混合后使用,目的是获得Cu(OH)2 。
双缩脲试剂:0.1g/mLNaOH先使用,0.01g/mLCuSO4后使用,前者提供碱性的反应环境。
10、细胞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显微结构:在学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央液泡等。
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多数细胞器及结构、细胞核的结构等。
11、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的成分和联系细胞膜、核膜包括:磷脂、蛋白质、多糖细胞器膜:磷脂、蛋白质、多糖很少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线粒体膜可直接转化,与高尔基体膜通过小泡间接转化12、细胞膜结构特点、功能特性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13、细胞膜内、细胞膜上、细胞外所存在的蛋白质细胞膜内:呼吸氧化酶(呼吸作用酶)、光合作用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RNA聚合酶、解旋酶、限制酶、血红蛋白等细胞膜上:糖蛋白、载体、受体、HLA(组织相容性抗原)细胞膜外:蛋白质类激素、抗体、消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催乳素、淋巴因子等被叫做分泌蛋白。
14、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如O2、CO2、甘油、乙醇、苯、脂溶性维生素等。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需载体蛋白质协助,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
如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
15、内吞作用、外排作用内吞作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附在细胞膜上,膜内陷成小囊,物质被包围在小囊内,小囊与膜分离形成小泡进入细胞质。
外排作用:有些物质(分泌蛋白)在细胞膜内被膜包围形成小泡,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并向膜外张开,使内含物排出。
16、哪些情况下膜发生融合现象内吞、外排、分泌、受精、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体细胞融合等。
17、线粒体、叶绿体18、单层膜、双层膜、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单层膜: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无膜:中心体、核糖体19、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一般是指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含色素等物质,因此质壁分离时用紫色洋葱就是因为细胞液呈紫色。
细胞外液:就人体和动物而言,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组成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内的液体就是细胞内液。
20、游离核糖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的作用游离核糖体:合成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如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21、染色体、染色质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间期呈丝状。
染色体: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2、原核细胞、真核细胞23、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从这次分裂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
24、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在细胞分裂间期,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染色体,而染色单体的出现在前期。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其上可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它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四分体是指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其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25、分裂间期的G1、S、G2特点G1期(DNA合成前期):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时期,为DNA的合成准备条件。
S期(DNA合成期):是DNA完成复制的时期,也是发生基因突变的时期。
G2期(DNA合成后期):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纺缍丝的形成准备条件。
26、赤道板、细胞板赤道板:分裂中期细胞中央与纺缍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是一个假想的平面。
细胞板: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的一个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板状结构,由高尔基体产生,最终形成细胞壁。
27、有丝分裂、减数分裂28、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29、有丝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30、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31、具复制能力的物质或结构DNA(质粒)、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病毒的RNA32、解离、漂洗、染色的药液的作用解离:用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配制而成,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用清水洗10min,洗掉盐酸和酒精,防止染不上色(因为碱性染料和酸性物质要反应)。
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0.02g/mL的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3~5min,对染色体(染色质)进行染色。
33、细胞增殖、分化、癌变、衰老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由其产生体细胞,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由它产生性细胞,经受精作用产生子代。
它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伴随整个生命进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的癌变: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细胞不受有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即发生了基因突变)。
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其有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弱。
(2)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素积累。
(4)呼吸减慢、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4、细胞全能性的强弱受精卵﹥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花粉粒等)﹥体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体细胞一般选分裂能力较强的细胞)。
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的能力越低,全能性越弱。
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在发生分裂增殖,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红细胞等。
35、酶、激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激素:是生物体的一定部位或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脂质等。
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而能合成酶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激素。
36、太阳能、脂肪、糖类、ATP太阳能:根本能源、最终能源脂肪:储备能源物质糖类:主要能源物质ATP:直接能源物质37、ATP、ADP、RNA关系ATP水解形成ADP产生的能量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DP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或其他高能化合物中获得能量形成ATP;ADP 再水解形成的AMP(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磷酸形成)是组成RNA 的基本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8、四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及作用叶绿素a:呈蓝绿色。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具有转化光能的作用)叶绿素b:呈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吸收和传递光能叶黄素:呈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胡萝卜素:呈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吸收和传递光能39、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二氧化硅、碳酸钙、丙酮、层析液的作用二氧化硅:为了研磨充分碳酸钙: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丙酮:溶解色素、提取色素层析液:使叶绿体中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40、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41、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接受的太阳能的比例。
提高的措施有: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光照强弱的控制、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