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杨广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情感交流的内涵,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应把握住课堂教学情感交流达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师生心理状态、基本途径、形成的关键点和最终目的。
四要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和影响,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情感交流。
一、师生心理状态。
即师生心灵自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
何谓师生心灵自由?不是指漫无目的的联想或天马行空式的幻想,.而是指人的心理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接纳性和反思能力。
在开放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双方对对方提出的要求能积极接纳、主动反应。
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认同接纳的同时,也能自由质疑。
师生的心灵越是相互开放,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越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感觉课堂就像顺水驾舟,只需轻轻点拨,就能顺利达到预定的目的地,有时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自由心灵”状态下的学生,暂时摒弃了求知以外的“私心杂念”,带着愉悦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友好的合作态度进入学习当中,学习过程将不断出现思维的火花:认同、疑问、异议、讨论、争辩、升华等。
这种心灵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如草原上脱疆的野马,或顺势而下的滔滔江河,只需适时点拨,便能驾轻就熟、百川入海。
概括来讲,心灵自由指的就是学习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师生双方最大限度的彼此开放。
也只有当师生双方心理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使师生保持心灵的自由?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缺乏平等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读书莫放“拦路虎”》一课中谈到“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有学生提出:“我要问老师,问爸爸妈妈。
”教师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马上把答案“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生字便去请教它。
”强加于学生。
这样,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对象,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地位,这显然是一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师生交流就不易于发生,或者师生交流常常是被动的、无效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抗拒的。
课堂上要产生情感交流,应该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本质。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
”在心灵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
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情感交流的积极性,才能有情感交流的流畅。
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安全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
在师生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由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否则,又会回到“一言堂”。
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发现价值。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
平等不仅仅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在课堂上信息交流的双向性。
师生之间谁也不能控制谁,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
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情感交流,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充分有效的。
另外,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
在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保持适当的心灵自由度。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
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在这种民主、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情感的共鸣。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
反之,如果课堂气氛紧张或者松散,学生对老师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要尽量将愉悦的情绪带入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师生之间要心心相印,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胸怀,并随时接纳学生的心灵。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当教师将这种愉悦情绪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
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能让施教中的教师如沐春风、通体舒泰、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妙语如珠,在体验教学愉悦感的同时,更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
这种教与学的愉悦感在师生之间来回传递,为他们插上了想象和思辨的翅膀,在有限的课堂里构建的无限空间中任意翱翔,感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并从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提升。
二、相互沟通,是情感交流的基本途径。
虽然师生间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位差,其情感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规定性和“控制一服从”的特征,但就其本质而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双方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含多种成分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
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交流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等,都会影响到师生情感交流。
但无论如何,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交流,都应出自双方心灵之间真诚的动机和愿望,应该以交流对话为载体,在相互沟通中实现的。
要架设一座成功的沟通之桥,首先,教师心中应有正确的交流观。
理想的师生心理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行为主体,他们作为具有平等而完整的人格的个体一一“我”与“你”而相遇、交谈,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智、经验与知识,由此获得沟通和交流,促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这里所说的“交流”,是一种人际交往发生的过程,是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
其本质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界,是一种开放性、公平性的交流。
是以对话为主要的交往行为形式,师生双方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模仿、暗示、感染、同化等合作性心理活动,实现着有用信息的双向流动、思想意识的及时传递、知识智慧的交互碰撞和人生意义的共享,从而最终完成理想的师生心理关系的建构。
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与人们常谈到的“零距离接触”、“满堂问”、“满堂跑”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次,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带动整个班级进入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再次,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与激励。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智能组合方式,建立多元变通的评估机制。
用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做出多元的、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努力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予学生展示自我、乐观向上的平台和动力;避免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自我投射等认知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可仅凭个人的主观偏好和臆测大搞“双重”标准,对学生随意地妄加评价。
学生的聪明才智往往在课堂的40分钟里迸发出来,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能让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保护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时甚至不用语言,一次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表情都能成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能够感到被人关注、关心和爱护,这种情绪自然的带到学习中来,使他们更能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三、思维的触发,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可从外在的学习行为和内隐的思维活动两方面体现出来。
但两者的结果指向并不总是趋同,如:有些课堂表面上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非常积极主动,效果似乎也很显著。
但只要内容稍一变换,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在这种接受型的学习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指令,思维却仍处于封闭状态。
因此,评价师生情感交流开展成功与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是否受到触发,而不应仅仅以课堂行为表现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
学生是否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全神贯注;二是看学生的情绪,是否情绪饱满、热情参与、敢于争辩;三是看学生的意志力,当碰到难题时能否继续认真思考,另辟蹊径,寻找出路。
作为学生思维触发的诱因,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而不是旁观者。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开展学习。
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激励性和挑战性的任务。
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辩论赛,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展探究活动。
此外,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展开和升华也非常重要。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设置新颖独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己经熟悉理解之后,停留在简单知识点的对答上己经没有意义了。
此时问题的设置须立足于新的高度(教材上不能轻易被发现),需要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发挥思维力和想象力才能有所收获,如此,问题才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此类问题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因此问题的设置上应注重开放性和综合性,如:“你是如何认识的?”“你对此有何看法?”“你想到了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