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要一、民间美术概念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
民间美术是区别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历史概念。
它不是由材料划分、功能划分或形式划分的美术品类的集合,而是指包括了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在内的,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
二、民俗的概念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
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和禁忌等。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
三、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民间美术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
一方面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美术又丰富了民俗民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民俗民风是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沃土,而民间美术则是民俗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视觉形象载体。
四、岁时节令:春节: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一家之王五、民间美术的特点地域性本源性群众性自娱性传承性第二章吉祥图形的历史文化渊源一、吉祥图形的名词解释吉祥图形“三多”的文化内涵是多子、多福、多寿,其中多子的观念表现得十分强烈,多子方可多福,福多自然长寿,子孙满堂,家族兴旺。
二、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并举例分析:1、独立的符号系统(中国民间美术以符号为基础如:“万字不到头”装饰纹)吉祥符号图形中有不少约定成苏俗的符号,很大部分由人物、动物、花草这些具体形象组成。
如“百福图”表示幸福的独特符号。
又如“暗八仙”具有特定意义的视觉符号。
“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持有的八种宝物,同样寓意祝颂长寿之意。
2、含蓄寓意的表现方法(一)象征民间美术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如山西一带传统的喜庆窗花“扣碗”,含有生命和生殖的寓意。
两碗扣合与新婚谓之“合卺之喜”有联系,象征男女结合之美满。
(二)谐音在汉字中,一音多字,字形不同,字意也就不一样。
采用语义双关,谐音假借,其寓意深刻。
如“瓜瓞绵绵”。
大瓜曰瓜,小瓜曰瓞,借“瓞”与“蝶”谐音,组成“瓜瓞绵绵”,寓意人丁兴旺,连绵不断的生命繁衍。
3、多元的造型方式1)、情态剪影造型法以影像造型方法表现对象情态特征,有概括、夸张、鲜明的特点,是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方法。
影像造型以二维的空间内进行,构图饱满。
如汉画像砖“戈射收割图”,展示的是汉代四川的社会习俗,高度概括、黑白分明,给人以深厚,拙朴之美以及强烈的力度之美。
2)装饰变形法创造了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四方连续。
如北宋磁州窑珍珠地画花瓶,龙的装饰纹样美观大方,造型简洁,潇洒,点、线。
面组合得恰到好处。
3)、几何造型法集合造型产生均齐、节奏的美如湖南土家族挑花,图中荷花造型优美,风格简约细腻。
三、龙生九子贪吃的是:饕餮(1)龙龙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
在中国民间,龙是吉祥、喜庆之物。
民间美术中表现龙的题材很多,“二龙抢宝”、“二龙戏珠”,象征国泰民安,国运昌隆、蒸蒸日上;“龙凤呈祥”,象征郎才女貌、夫荣妻贵。
(2)蝙蝠取谐音“福”,如“五福捧寿”,以五只蝙蝠围绕寿字,表示美满幸福,是人们的一种期盼。
这五福中,“唯寿为重”,寓意多福多寿,代表吉祥幸福。
民间春节习俗中贴“福”字时还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福到了”。
(3)羊古代“羊”字与“祥”字通,自古以来羊就是吉祥的象征。
取谐音“阳”,“三阳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即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的意思,寓意一年开始,就如太阳金光灿烂,兴旺发达。
(4)鹿鹿取谐音“禄”,民间常以鹿表示“加官进禄”鹿取谐音“六”,鹤去谐音“合”,“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四方(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
“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寓意春光明媚,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六合同春”应用广泛而普遍。
(5)喜鹊喜鹊为我国分布极广的留鸟。
民间视其为喜的象征。
“喜报三元”,牡丹、梅花、玫瑰、百合都是花中之冠,喜鹊和喜字组合其中,预示着捷报频传,喜事不断。
(6)喜相逢民间花纹格式,指回旋式的对称结构,这种构图也称“太极图式”或“推磨式”。
双凤太极图是凤的装饰纹样,属“喜相逢”装饰形式,一对凤凰飞舞,表达出人们所希求的圆满、团聚等,充满生机与欢乐的情感。
第三章民间剪纸一、民间剪纸题材与品种品种可分为三类,一美化环境类,又分为窗花、花墙、顶棚花、门笺、二人生礼仪类,又分为喜花、寿花、供花三刺绣花样类,又分为鞋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枕头花1、窗花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
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
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
近、现代窗花剪纸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它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
窗花的剪刻形成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
二是套色剪纸,一股用于宫廷、商店铺子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
三是浮雕剪纸,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风格别具。
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
窗花的表现题材及其广博,举凡喜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
但对大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
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2、绣花样稿这类剪纸是作为绣花的转换手段而创作的,一般用于服饰上。
由于用量大、很多都采用刻凿制作。
这类剪纸大多数剪得精细,连针路、色彩的分界部用隐点、隐线交代得很清楚。
这些隐点、隐线的加入使画面更丰富,增强了艺术效果。
剪纸绣花样是刺绣的粉本,也就是刺绣施针的依据。
先用无色的薄纸剪刻成各式纹样,贴在待绣的地料上,再依样绣花。
刺绣完成时,纸样就被绣线覆盖,再也取不出来了。
因此,绣花样是一次性的刺绣粉本。
3、喜花喜花剪纸是随着中国婚俗的逐步完善而出现的结婚用品,流传在全国各地。
它注重剪刻体裁的寓意性和造型的整体性。
喜花剪纸的装饰能恰如其分的渲染婚礼气氛和喜日的环境,能起到点缀妆嫁、美化洞房、渲染婚礼的效果。
喜花剪纸常见的有以古语文字喜花、喻意双关的喜花、戏曲故事的喜花和民俗事象为主体的喜花形式。
以吉语文字为题材的喜花剪纸在民间也不乏其例,如各种以“喜”字组成的喜花,以吉祥喻意“富贵有余”、“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喜上眉梢”、“双喜临门”等汉字组成的喜花。
更注重对吉祥文字的运用和喻意爱情题材的选择。
4、墙花墙花是装饰房屋四壁和天花板的剪纸,包括坑围花、剪纸中堂花、挂屏花、顶棚花等,很少受形状、大小的限制,一般以粗犷、厚重的剪纸为多。
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有故事情节,便于躺卧在炕上欣赏。
有的用汉字装饰,用象征、谐音、会意等手法构成图案。
5、礼花只是贴或摆放在礼物上的剪纸,瓷器花、家具花以中心对称的团花为多,其他礼花则因物赋形。
广东潮州的剪纸随礼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礼花“福寿三多”是送老人礼物必备的剪纸。
6、门笺门笺是节庆时张贴在门窗横梁上的一组剪纸,由于它是将每张的上端粘贴,下端可随风飘扬在逆光下从室内住外看的效果特佳,很能增加节日气氛。
7、纯观赏性剪纸纯观赏性剪纸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纯观赏性剪纸,这种剪纸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置于室内以供观赏。
十二生肖是典型的纯观赏性剪纸。
8、灯花灯花是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适合纹样,也有剪刻成“锦地开窗”形式的。
因为灯笼透过灯罩的逆光效果好,灯花多注重镂刻技巧。
中国的彩灯历史悠久,品种式样繁多。
刻画内容和形象大都是祈福求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以及祝愿生活和谐美满的各种现实和民俗题材。
农家的彩灯剪纸内容,则多是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洋溢着同劳动人民利益相关的求拜供奉色彩。
9、祭祀花祭祀花形式很多,一部分从其他民俗剪纸转化而来。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纸扎附件,它是仿门窗棂格形式组成的图案,俗称“格子花”。
第四章民间皮影一、民间皮影的历史(1)关于影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源于汉武帝时,内容多为有关汉武帝思念爱姬的事。
(2)更多专家认为影戏形成是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形成。
(3)有专家认为皮影发源于唐代西安,西安是汉唐古都,文化艺术繁荣,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4)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影戏的“第一繁荣期”影人雕刻已从素纸雕镞发展成刻皮设色。
皮影雕刻成为专门的行业。
(5)元明以后,影戏盛行不衰,当时影戏种类繁多,形成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三类。
皮影流布于全国各地,呈现不同的流派特色。
(6)清代影戏达到鼎盛,全国各地的城市乡镇都专业或业余的班设演出,他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7)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逐步改变更新,民间皮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
三、皮影流派和地方特色及各自造型特点A陕西皮影:(1)陕西皮影工艺严谨、制作精美,有成套的雕刻技法。
造型风格分东路和西路。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非常重视观赏性,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有势有韵;整体造型以镂空为主,适当留实,做到繁简相宜,虚实相生。
B唐山皮影:(1)唐山皮影的影人造型优美,雕镂精细,色彩艳丽,外繁内简。
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式。
(2)唐山皮影用驴皮雕制而成,形体较小,为25厘米左右,面部表现多为通天鼻,用线条表现眉、口、鼻,脸部镂空,眉梢与眼角相连,形象秀美俏丽。
(3)唐山影偶头部色彩一般用红、绿、黄、白、黑五色绘制,不同色彩代表不同性格,服装造型上窄下宽呈喇叭状。
C、北京皮影(1)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人物性格和身份全靠单线表现。
(2)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
东派制作皮影先用羊皮,后改为牛皮,尺寸小,只有30厘米左右,上桐油。
东派有影卷,演出时要看本子,长篇本戏也如此,表演巧妙复杂,所唱腔调以东派最具特色。
西派用牛皮制作影人,染色不用桐油,长约50厘米。
在脚本方面,西派全为口授没有本子。
西派在表演上比较朴实简单。
D、四川皮影(1)四川皮影的共同特点是用牛皮制成大皮影,高约50到70厘米,结构复杂,制作材料要求轻薄透明。
(2)在工艺造型上,以镂空为主,辅以染色,虚实相关,疏密相间。
(3)四川皮影影人造型夸张、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因而很有地方特色。
第五章民间木版画一、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最早的年画形式是“门神”的出现,而真正意义的门神画发端,应来源于勇士守门辟邪的民俗。
在汉代以前发明。
唐代:开始出现以钟馗为题材的门神画。
唐之后:门神的主体形象又逐渐演变为秦琼、敬德二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