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纲要试题4

语言学纲要试题4

语言学概要试题4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符号包括( )和( )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3.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是()接触。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和复综语。

5.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6.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提出来的。

7.研究语音演变的凭借主要有()、()和()。

8.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 音位变体2.音步3. 克里奥耳语4.共同语5.社会方言6.语法化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音位与音素的区别与联系。

2.区别特征与语音系统平行对称性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5.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四、论述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3分)1.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2.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一、填空题1.形式、意义2.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3.社会4.黏着语、曲折语5.渐变性、不平衡性6.柴门霍夫7.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古代借词8.语音演变的规律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区性)二、名词解释1.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2.音步是由若干个音节组成的语音单位,表现为语流中大致等距离(登时)出现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一次交替,是语言节奏的体现。

音步一般为2—3音节,也可以是单音节或4—5音节。

3.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做母语来学习使用。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

4.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5.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6. 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

“语法化”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语法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渐演化的过程。

语法化的等级序列为: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

三、问答题1.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是仅依据音质区别而得出的。

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语言的,是仅依据有无区别该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之功能而得出的,它可以是音质上有区别,也可以是音高、音强、音长有区别。

音素和音位的共同点,都是最小的线性单元。

音素或音位都还可以切分为更小的语音特征或区别特征。

音位与音素的联系还有:(1)在音流某个位置上出现的音位一定有其自然属性,体现为某个音素。

(2)音位是对具体语言中起相同作用的若干音素的抽象。

也即,一个音位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音素,它们在音流的不同位置上出现。

2.根据区别特征既可以揭示音位在自然属性上的分组,又可以揭示音位聚合格局的平行对称性。

而在平行对称格局中的每组聚合,又在音节组合、词法音变、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中经常成组行动,从而使用区别特征的音位分组,还可以以简驭繁地揭示语音的组合规则、交替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则。

3.词汇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联系最为紧密。

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中打上自己的印记。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登月”“纳米”“克隆”“课件”“博客”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

汉语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

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

例如“马褂”“顶戴”“黄包车”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基本不用了。

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表示白的颜色也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月白为“皎”,人白为“晰”,霜雪白为“皑”等等,后来这种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都消失了,只要是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就用同一个词语去表达,这样很多旧词就消失了。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现实现象的一些不必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自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语言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运用。

4.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义(包括象形和记号)、表音两种字符的文字。

而且,在这些文字的早期,意音文字都尚不完善,由于假借法的大量运用,使得同一形体表示数个同音不同义的语言符号,影响了文字的达意功能。

5.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人是使用语言的主体,社会是语言使用的主要场合。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随着主体的需要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求语言通过改变其组成成分来适应。

因此,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就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的动力。

例如词汇变化。

从人的因素来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或者为了表现出跟其他人群不一样而选择一些新的说法,比如,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多”。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因为新鲜事物和新观念的出现和旧事物及旧观念的淘汰,造成新旧词语的更替。

一些旧词语,比如,一些老北京常用语:“卧果儿”、“蝎了虎子”、“炸猫”,现在都不用了,一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一些新的词语大量涌现,比如,“房奴”、“剩男剩女”、“被小康”等。

四、论述题1.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

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

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

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

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

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

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

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2.汉字是意音文字,它的字符较多,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不是一对一式的,和拼音文字相比,要难写、难记一些。

但是目前我们还看不到需要对汉字进行根本的拼音化改革的需要。

首先,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它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性质上的改革。

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

一旦实现拼音化,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有些单音语素虽已不单独使用,而与其他语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多音节的复合词,这自然可以减少一些同音语素所带来的麻烦,但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哪些是词,应该连写;哪些是词组,应该分开书写;汉语母语者也难有共识。

其次,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长短。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

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区之间的联系。

现在,汉语的方言分歧还很大,普通话尚待普及和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如推行以普通话为语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势必造成方言区的学习发生困难,妨碍相互之间的交际。

这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往来。

再次,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夏利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就很难广泛地传承。

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他的条件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所以,全面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效能,权衡得失,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拼音文字有替代汉字而成为汉民族的正式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