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文章,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法学法:研读、精读、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
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
(板书题目及作者)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语调、情感2、自由朗读课文①读一读,写一写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zhuǎn)嘹(liáo)亮水涨(zh?ng)抖擞(dǒu sǒu)精神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宛转(wǎn zhu?n)散(s?n )在草丛里嘹(liáo)亮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
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
(盼春)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
(绘春)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其中:“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六幅图画: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明确: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
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朗读指导朗读要求:(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第二课时三、赏析课文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一)、简析“盼春”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1、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2、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3、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4、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二)、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1、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2、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明确: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
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3、学生品读、揣摩语言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三)、春草图(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1、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1)、“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2)、“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3)、“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4)、“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6)、“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3、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
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四)、春花图(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五)、春风图(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教师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