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详案)(公开课)长岭小学魏桂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思路: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第一课时一、激情导趣(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计”是什么意思?“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1、分析故事情节(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

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

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板书:(一)开端司马懿逼计(二)发展诸葛亮施计(三)高潮司马懿中计(四)结局诸葛亮释计四、复述故事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略)二、通过情节分析人物、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司马懿带领15万人马超西城杀来。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士兵.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

”士兵们“心惊胆战”“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千钧一发”(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把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满面”,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分析:“笑容满面”“拍手大笑”“笑容满面”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

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3) 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又写到诸葛亮“拍手大笑”,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拍手大笑”一则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了。

”二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

问:通过这“两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心惊胆战”“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的打他。

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4) 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

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

足智多谋——“部下听了都很佩服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好办法来。

”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二次。

笑容满面→→拍手大笑(板书)老师:孔明的这二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两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司马懿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

师: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

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

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

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

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板书:出奇不意)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

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孔明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三、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四、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

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相关主题